地沟栽培小平菇
选择品种
生产小平菇盐渍出口,对品种有一定要求。值得说明的是,小平菇并不是某品种子实体本身小,而是采摘早,未让其子实体充分长大的缘故。一般说来,适合生产盐渍小平菇的品种有:姬菇,糙皮侧耳和美味侧耳等灰色平菇品种,如西德33,539,农大11号等。目前栽培最多的是西德33和亚光1号,其特点是幼嫩时菌盖黑灰色,菌肉肥厚,菌柄略长,适合盐渍加工。不适宜生产小平菇的品种有佛罗里达种的品种,主要原因是小平菇大多出口日本,而日本人偏爱黑灰色的平菇。
建造地沟
开挖地沟的选址必须注意背风向阳,浇水方便而又不积水,住宅庭院和空旷地都行,但低洼地不行,最初的沟宽为1.7〜3m左右,现在流行的宽度是3〜5m,沟长视料多少而定。深1〜1.2m,挖出的土堆在两边打墙,墙高1〜1.3m,铲平打实,入口做成斜坡状台阶,两头留2〜3个通风口,沟顶用木棍或竹竿作横梁,上用铁丝拉紧。也可用竹竿或竹片支起拱型,上盖塑料布,开好排水沟,以确保雨雪天排水通畅,不致毁坏地沟。
配料发菌
菌丝生长健壮与否是小平菇栽培成败的技术关键,必须严格把关。由于地沟冬暖夏凉,除最热的夏季外,秋、冬、春三季均可出菇。如9月至翌年3月初均可投料,培养料的主料为棉籽皮,常用配方为棉籽皮100kg,石灰2kg;多菌灵100g,水140kg。也有些菇农还在棉籽皮中掺2%左右的玉米面或麦麸,加1%的食糖,其目的是在发菌前期提供一些容易吸收的营养,但稍不注意,反而使霉菌污染率上升。还有些菇农在加石灰的同时加入尿素,这很不科学。尿素遇石灰分解,产生氨气,不仅养分丧失,还对菌丝生长十分不利,氨味较浓时,平菇菌丝生长便受抑制,还容易滋生为害平菇的鬼伞。
有些菇农采用发酵法备料,我们观察结果是,发酵控制得当,可促进菌丝生长,控制不好,不仅损失养分,还易滋生杂菌。正确的发酵方法是:将培养料拌匀后,堆积在清洁场地上,堆高1.2〜1.5m,宽1.5m左右,长度不限,覆盖塑料布保温保湿,2〜3天后,料温可达65℃左右,再翻堆一次,第二天即可摊开降温,当温度降至30℃以下时,即可装袋。袋多选用折径20〜30cm,长40〜50cm的低压聚乙烯袋。一般认为,袋折径小一些,短一些,发菌快一些,污染少一些,但耗工相应多一些。为改善氧气供应,袋可事先用缝纫机扎孔。装袋时,边装袋边接种,多为中间加两头这样三层菌种四层料。也有接4〜5层菌种的,具体接多少层菌种合适,要看袋的长短,用种量多少而定,一般说来,袋较长,菌种较富裕,可多1〜2层。由于袋的大小和长短不同,每袋可装干料1〜2kg,接种量为12〜18%,装袋完毕扎好袋口,将袋搬入室内或室外荫蔽处发菌,发菌处要求通风干燥,S佳温度为I5〜20℃,当环境温度超过20℃时,可码2层,低于18℃时,可码4〜5层,两排之间留一走道。袋上覆盖草帘子等遮光物,防止日光直射料面。要经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若袋温超过25℃,就要及时通风降温,发现有积水要及时排除,若放袋处空气污浊闷人,应多开门窗通风换气,一般经15〜30天,菌丝即可发满袋。
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要及时将菌袋移入地沟,重码成排,以利出菇。1.7〜2m宽的地沟,中央码一排,2.5〜2.8m宽的地沟,可码两排,3.5m以上的地沟可码3排或更多。每排的高度为5〜8层,有时也可10〜12层。码好后,打开袋口,增加地沟湿度,每天喷水2〜3次,保持地沟内相对湿度85〜95%,在干燥的地区,还可向地沟底及四壁喷水,以增加湿度。地沟内适宜的温度为7〜23℃,最适为15〜18℃,温度过低时,也可采用炉火升温,但常用的是日光升温。升温和保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通风。
由于栽培小平菇主要供出口,且外商对小平菇质量要求很严,一等菇的标准常规定为菌盖直径2.5cm以下,且要求菇盖肥厚,菇柄实心,这样,在栽培管理时就要定向使子实体个头小,数量多,敦实肥厚。经验表明,在原基分化,菇蕾形成和幼菇生长三个不同发育阶段,要掌握好温度、湿度、通风这三个主要环节。当菌丝发透码成行后,菌袋进入原基分化阶段,要人为制造温差,促使原基大量分化,以实现群体增产。具体作法是:白天可揭开草帘子,让阳光透入升温,或用炉火升温,夜间则将地沟的门窗,通风孔全部打开,让冷空气进入,使之温度降到5〜10℃,达到白天和夜晚的温差10℃左右,通过5〜7天昼夜温差处理,料面将产生大量原基。原基出现后,需水量增加,每天应用喷雾器喷水4〜5次,为保持地沟内空气清新,应将地沟两头的通风孔打开,一般在喷水以后,即进行通风,以防地沟内空气相对湿度过高。若空气湿度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幼菇很容易发黏腐烂,合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5〜95%,短时间的75〜80%也是允许的。
当温湿度合适时,原基很快分化成幼菇,当幼菇长至1〜2cm长时,可停止制造温差。幼菇生长很快,2〜3天即可采摘,但气温超过12℃时,有时一天需采摘1〜3次。若采摘不及时,小平菇就会长成中平菇或者大平菇,影响出口质量。小平菇采摘后应及时分拣和加工,防止因呼吸作用造成菇品质量降低。
小平菇采摘后,及时将料面清理干净,为提高下茬菇产量,可向料面喷洒营养液,营养液类型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煮菇水1份,清水5〜10份(煮菇水是用水煮剪下的菇柄而成);(2)尿素0.3kg,磷酸二氢钾0.3kg,硫酸镁0.3kg,水100kg(3)维生素B12500微g,维生素B1000mg,硫酸镁50g,硫酸锌20g,硼酸30g,白糖500g,水25kg。收完2〜3潮菇后,培养料的水分因大量消耗而下降,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势必影响后茬菇的产量和质量。补水的方法可以浸泡或注水。注水时每个袋以注0.4〜0.75kg水为宜。地沟栽培小平菇可收菇4〜8茬,每百千克料可收菇70〜1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