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切实提高城乡环境水平
今年,聊城市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切实提高城乡环境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使村容环境等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正逐步变成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鲁西大地正掀起一场“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
农村环境变化 千村万户笑开颜
以前,由于环境意识淡薄,规划滞后,脏乱差的现象在聊城农村较为普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改变这种状况,聊城市上下创新推进路径,完善办法举措,集中攻坚克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质、快速推进,城乡环境面貌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改善。
目前,全市已清理存量垃圾221万吨,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围河等问题。全市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投资3.8亿元,135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垃圾转运站(压缩站)81处。茌平县建设了5座垃圾中转站,每站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并上电子称重远程监控系统,垃圾运送做到了科学、标准、规范,在全国首创。高唐县12个镇街已全部购置了垃圾容器、配套运输车辆。冠县借鉴昌邑模式,成立了垃圾处置服务中心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农村垃圾的作业和管理。
村镇保洁人员由原来的村民兼职为主,逐步转变为环卫部门统一配备、培训和管理,基本做到环卫作业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全市共投入6582万元,环卫作业人员达到16191人,初步组建起了一支覆盖城乡、延伸村居的环卫管理作业人员。
工作机制改革 走出多元之路
目前,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硬件设施不足已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聊城市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要更好完善环卫设施,做到农村建设按照城市环卫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农村垃圾治理是三分建,七分管,管理若是跟不上,只是通过突击式、运动式的方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聊城市将按照“市级指导监督、县(市区)统筹管理、镇村具体负责”的工作原则,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尽快建立“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环卫工作管理体制。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资金投入很重要。建立“以公共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为辅、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探索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专项用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以及保洁人员的工资支出。
从今年起,聊城市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明察暗访、定期通报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促进工作落实。
思维方式变革 培育新增长极
“小环卫、大转变”是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一句总结。这鲜明地揭示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本质。城乡环卫一体化转变了村民的脏乱习惯,转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人改变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生活在干干净净的环境中,就能养成干干净净的生活习惯。
冠县兰沃乡大曲村,原来也是垃圾“重灾区”。垃圾带来的蚊蝇和气味把村民都“困”在家里不愿出门。听说要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村民都十分高兴,出工出力,把垃圾堆变成了小广场。看着整洁的广场,村民赵美亮说:“环境整治好了,村民都感觉非常舒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很受教育,现在都很注意维护环境,都愿意出力为村里办事。”赵美亮的话语道出了大曲村村民的心声。
沼气站、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归根结底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目标就是让广大农民感觉到了有希望,有奔头。记者发现,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开展,有的地方已经不仅仅是扫扫地、刷刷墙,同时还被赋予了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內涵,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产业效应正在显现。( 耿永立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