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村小村故事多

27.01.2015  17:31

  

  △费县费城街道石林村北石岗自然村街头一景,城乡环卫一体化让小村换新颜。 (花宇 摄)

    今年“乡村文明行动”即将迎来四周年。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内容,山东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本报记者奔赴聊城、临沂、威海等地,深入农户家中,从微观视角反映这项惠民工程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进了腊月,很多外出务工的山东农民陆续回到了农村的老家。到了村口,很多人几乎认不得记忆中的村庄了:垃圾堆没了,柴火堆搬了,恼人的气味没了,村里多了垃圾桶,多了穿橙色马甲的环卫工,多了定期清运的垃圾车。原来脏乱的村庄,脱胎换骨一般,换了个崭新模样。

  乡村文明行动实施三年多来,作为重点突破口的环卫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4年12月的全省电话抽样调查显示:山东农村群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满意度超90%的县(区、市)达91个,综合得分8.5分以上的104个。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广大农民有目共睹,交口称赞。让我们到村里,听听农民讲述村里故事。

          几十年的垃圾

  都清出来了  

  阳谷县张秋镇是大运河边的一座古镇,在明清一度非常繁荣。去年9月之前,这座颇负盛名的古镇却被垃圾所围。家住大运河边的南街村村民魏凤兰说:“以前村里的垃圾没地倒,有的倒路边,有的倒坑里,还有些骑着自行车就往河里扔。”久而久之,这座几十年前还能游泳、去年刚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运河,堆满了各种垃圾。

  去年9月,张秋镇开始对全镇的存量垃圾进行清理。“全村上下干了20多天,用了挖掘机等大设备才清理干净。”南街村的文书田仁昌说,“这一下,几十年的垃圾都清了出来。老百姓开玩笑说,连明朝的垃圾都清出来了!

  在北京干瓦工的东阿县牛角店镇韩寨村村民朱传喜,去年12月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乡。刚一回村,朱传喜发现村子变得不认识了:“原来垃圾就在村东、村西两头堆放着,一到夏天就有味,风一大天上就飘塑料袋。这次回来,村里都配发了垃圾桶,每家每户门前都有,环卫工人每天都打扫。这一收拾,真不孬啊!

          环境好了

  老百姓都支持  

  魏凤兰家门前的胡同,在环境整治前,沿着各家的墙根垫上了一些土。时间长了,各家各户都在上面种了些速生杨,杂草也有半米高,有的还在胡同里种上了菜。要进行环境整治了,首先就要把胡同里的杂树、杂草清理了。那时候,魏凤兰家也有两棵比碗口粗的杨树,她说:“虽然也值两个钱,但是为了把环境搞好,这些树伐了也不可惜,基本上老百姓都支持。”没几天,这条不到200米的胡同里,四五十棵树都被村民主动砍伐了。到了开春,这个村还要统一进行绿化。

  在清理村庄垃圾时,韩寨村村支书韩应冬最担心的是老人们的不理解。村里一户70多岁的老两口,在门口堆了一大堆秸秆,还在墙根下收了一大堆碎砖烂瓦。韩应冬说:“人年纪大了,像碎砖头这样没处用的东西也舍不得扔,原来要给他清理了,他不愿意。”但这次,老人看到村里变干净了,最后只剩自己门前乱糟糟的,也就不好意思了,同意村里把建筑垃圾清走。

  费县费城街道石林村年初将环卫工作交付给保洁公司管理后,村干部到各家各户按每人每月1元收保洁费。村支书李宗和说:“做农村工作的都知道,向农民收钱很不容易。但在俺们村,老百姓看到之前的变化了,都愿意交这个钱。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还主动说要交两块钱,都说花这点钱搞卫生很值。”很多农民并不知道,这每人每月1元钱的收费并不足以支撑起农村环卫工作,背后是各级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

  

  荣成:地埋式垃圾箱,摆臂车作业。                       (资料图)

  东阿县牛角店镇大申村改造前后的对比(上图为改造前)。

 

   

          路上河里

  都有人管  

  1月22日中午,费县石林村村民鞠传增坐在村南的温凉河边晒太阳。可在以前,这里还是一条垃圾河。“那时候村里的垃圾没地方扔,很多人骑车就随手把垃圾往河里一扔。农民也不讲究,还在这条河里洗菜,看着怪脏哩。”鞠传增说。如今,这里的河道不仅被打扫干净了,河边还种上了绿化带,往日的垃圾河成了景观河。鞠传增说:“俺们村不仅村里有人扫,连河里、村外的路上也有人清扫。

  在石林村南的一段盘山路上,记者遇到了正在清扫路面的王相德。这段需要打扫6个小时的环山公路,本应由王相德的妻子张续花负责打扫。因为妻子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孩子,王相德就临时替班。王相德说:“干了这份工作,一天也歇不下来,天天都要打扫。”虽然一路上没什么村庄,垃圾的量也不是很大,但像张续花这样的保洁员,仍旧要每天出勤。费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张喜亮说:“像这样村间的镇级道路,我们也要保证不留死角,做到天天一个样,处处一个样。

          这次真不是

  一阵风  

  刚开始清理存量垃圾时,很多农民在欢喜的同时也在嘀咕:“这次会不会又是一阵风?”但到了现在,几乎没人会怀疑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会长期坚持下去了。阳谷县张秋镇环卫所所长侯胜杰说:“前年,我们也组织清理过运河,但没有这次干净。以前,镇上隔一段时间也有大扫除,一般都是有领导过来视察,组织沿路村里搞搞卫生,但只能保证路面干净,像这么彻底的清理是从来没有的。”魏凤兰说:“老百姓一看,垃圾桶配了,保洁员上岗了,都知道,这次真不是一阵风,不是形象工程。

  在我省东部沿海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东风始终劲吹。威海市文登区从2011年起就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从那时就担任张家产镇大永福村村支书的张向阳,却怎么也想不通:“在农村,没个草堆、柴火堆恐怕不现实。老实说,我个人是不太理解的,也就以为强调一下就过去了。”没想到,这场在当地农村开展的大扫除行动不但持续至今,力度越来越大,还让各村之间搞起了竞赛。在全镇44个村中,大永福村多次排名30名开外。每次开会,镇上的包片干部都要点名批评。镇上开专题会,镇领导又要点名批评张向阳一番。2014年起,知耻后勇的大永福村真把农村环卫当成件大事来抓。最近的一次排名中,大永福村成为了全镇五类村庄中的一类村,打了个翻身仗。

  荣成市寻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雷明介绍说:“在我们街道办,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村庄各项工作的排名都与农村环卫工作的成绩密切挂钩。一些集体经济好的村庄,村民所享受的福利,也与是否讲卫生直接挂钩。”在这个街道办对村干部的考核中,对环卫工作的评分占据了100分的15分,是仅次于党建的第二大考核项目。

          小村立下了

  大规矩  

  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大旺庄村是个仅有80多户、200多口人的小村。村子虽然小,立下的规矩却很多。大旺庄村的村规民约第八章,列出了村民在环境维护方面的义务:不乱扔垃圾、柴草粪土按指定地点堆放……在政府投入以外,作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补充,村民集体的自我管理变得及时、规范,让村庄变得更加整洁。

  大旺庄村是个毛皮动物养殖专业村,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动物粪便,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村干部针对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细节问题,以村集体的名义,给全村养殖户写了一封信,对动物粪便外边设定了运输路线,有不遵守的养殖户与外运人,收取卫生护理费20-100元不等。这封信发出后,养殖户们都按规定线路运输,大旺庄村的养殖垃圾少了。

  韩寨村从去年7月开始,在村规民约中也对乱倒垃圾进行了规定。韩应冬说:“保洁员、村干部负责监督,如果发现一例乱扔垃圾的,就要罚款200元,或者做一个星期的义务劳动。”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因触犯条例而受罚。

          保洁公司

  进了村  

  1月1日起,费县永净保洁有限公司,正式接管了费城街道非城区的141个村庄的保洁工作,服务约11万农民。从接手至今,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公司已经更换了十多名保洁员,还有很多保洁员主动辞职。公司总经理陈开生解释说:“保洁员从政府管理变为了企业管理,管理严格了,效率提高了,一些不踏踏实实干甚至靠‘走后门’进来的人,就只能退出了。那些吃苦耐劳、老实忠厚、群众评价好的人取而代之,被选入了保洁员队伍。

  永净保洁公司去年9月成立,通过招标,成为了承包该区域的环卫保洁公司。一直从事环卫工作的陈开生说:“现在国家对农村环境这块儿越来越重视,市场化保洁又有很多优势,今后这块儿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这个市场刚刚启动,陈开生已经做好了头一两年不挣钱的准备,等到运作成熟了,再到别的乡镇、别的县区搞承包。目前,当地政府初步准备按照每人每年55元的标准,购买环卫公司的保洁服务。而最终运行成本,还需要实际运作一段时间后才能见分晓。

          从垃圾外运

  到变废为宝  

  蒙阴县联城镇小山口村是一个整体搬迁村。2012年,小山口村全村430口人,依托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建了120套二层小楼,搬入了新村生活。这个村不仅依托“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将生活垃圾清运出去;生活污水、动物粪便还通过各种生态循环装置进行处理,实现了变废为宝。

  小山口村的生活污水分两个管道进行处理。洗菜淘米用水集中到村东的污水处理小湿地处理,出来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到村南的果园中。在村西,是小山口村的养殖小区,除了一户养牛外,还有70多户养羊户,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动物粪便。人畜粪便分别通过居住区和养殖区的管道,集中到村南的地下沼气池发酵。到了夏天,产生的沼气供给各家各户烧水做饭。当地农业局帮扶捐赠的一台沼液沼渣车,定期从沼气池中抽取沼液,用作农田肥料。村支书王孝和介绍说,他正在考察秸秆压块机,让秸秆烂叶找到更好的去处。这样一来,小山口村所产生的垃圾又将大大减少。

  在全省各地,尤其是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循环农业、环保处理系统正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紧密结合,蹚出了一条就地处理、变废为宝的路子。

          好环境有了

  经济效益  

  费县费城街道的小南峪村,本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随着村庄环境脱胎换骨的改善,以及周边景区的开发,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里掀起了一股装修热。在这个200来口人的村里,有十几户人家已经或正在进行改水改厕,等到明年春天,将“农家乐”开起来。

  小南峪村2014年进行了乡村连片综合治理后,将村里的猪圈、养鸡棚拆了,对道路、围墙等进行了修整,并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新建了一些景观带,全村纳入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保洁范围。村里环境好了,村庄本身就成了一个景点,很多农民意识到环境的改善将带来商机。村民刁志秀说:“原来很少有人来俺们村,现在很多游客看到村庄环境好了,愿意过来转转了。”刁志秀家花了1万多元进行了改厕、改水,重修装修了客厅,在完成验收后领到了7500元的补贴。在小南峪村,还有不少人家正在紧张地装修,为春天的旅游旺季做准备。

  东阿县高集镇程楼村去年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后,以前存放垃圾的荒片、荒滩空了出来,之前堆放柴草的胡同也多了些空地。加上清理废弃房屋的土地,多出了至少150亩土地。明年春天,程楼村打算在空出的地上种上无籽石榴,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

          好环境塑造

  文明人  

  荣成市崂山街道的罗家庄村,实施的是环卫工人每天到各家门前收垃圾的保洁制度。因此在这个村,基本上见不到垃圾桶。环卫工人毕可香说:“我们两个保洁员每天转上一遍,为的就是让垃圾不落地,防止二次污染。”但这也对村民的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施几年下来,村里人都没有难为过两位保洁员。每天晚上或一大早,村民们就将垃圾放在门口的小桶里,等着保洁员上门来收,逐渐形成了习惯。

  大旺庄村村支书于本卿说:“村里干净了,老百姓也自觉多了,可以说烟头随便扔大街的几乎没了。”不止一次,他看到普通村民弯腰将村里的垃圾捡起来。村干部们说,他们都见过不止一名村民将垃圾桶周边的垃圾扫了扫,集中倒在垃圾桶里。“可以说,村里90%以上的老百姓看到垃圾桶满了,都不会强行往里倒。他们要么压一压,要么宁可多走几步路。找一个空点的垃圾桶。”于本卿说。

  在费县费城街道朝阳村的杨树沟自然村,村民们一说起环境卫生的变化,充满了自豪。很多围上来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俺们村真是干净了,你要找个垃圾,还真不好找。”一旁的保洁员张怀广说:“这也是靠俺村里的老百姓保持的。现在,对村里人来说,保持村里的卫生整洁,就像每天洗脸一样成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