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山东实践

23.06.2015  01:08

   中国山东网6月21日讯 (记者 姜瑞丽)“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启动仪式中,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在介绍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时如是道。

  当工业文明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的山东,正在从多个层面展开行动,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的同时,将保护的成果与全民共享。

  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型城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山东也不例外。从本质上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房子的城镇化,更是文化的城镇化。

  去年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把传承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如何来坚持这项原则,成为各个省份共同思考的问题。《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对“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打造城镇品牌,提升城镇品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注重城镇和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村落文化内涵,彰显山东民俗文化魅力。

  实际上,为加强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山东的各级文物部门已经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如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山东加大了对近现代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的比重,像胶东海草房等一批农村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也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和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村落。目前,在山东威海荣成,现存海草房民居两万多户,分布在荣成317个自然村落中。

  在山东建筑大学,就有一座“原汁原味”的海草房,与其说其是一座民居,不如说是一座博物馆更为恰当。

  “海草房营造技艺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承这一技艺,真实再现胶东海草房建筑艺术,邀请了胶东老匠师张起财老先生等人主持建造。过程中全程录像,每一工艺环节均进行了记录与拍照,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学生观摩体悟、动手实践的结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高宜生说,客观而言,建筑大学海草房再现了胶东民居特色风貌,其建造过程实践并传承了海草房营造技艺,这座海草房的建设远非保留影像记忆和建造工艺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以民居博物馆的身份对公众开放,行使其传承文化的功能。

  “乡村记忆工程”与旅游发展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曾坦言,近年来,尽管山东的文博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量乡土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的速度甚至在加快。

  “比如,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传统社区、乡村完全拆除,或者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大面积‘改造’,不仅造成了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使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谢治秀说,乡土传统文化体系一旦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当前新型城镇化所建设的不仅仅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物理空间,更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归根结底,村镇既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所,也是文化遗产得以存在的空间。用谢治秀的话说,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保护成果更要惠及人民群众,这是文物工作围绕大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

  实际上,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的例子在山东随处可见,而让这以互动具备了源源不断动力的,便是在保护中合理开发旅游。邹城市上的九山村、枣庄市的兴隆庄村、泰安市的大津口乡,这些古老村落的风貌不仅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以一种更具生机和活力的姿态为当地的村民谋得更大的福利。

  作为山东省实施“乡村记忆”试点单位之一,上九山村的无疑就是一张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的“活名片”,承载的不仅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基因,还有人们内心深处最美丽的乡愁。

  如今正在进行的上九山村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包括古村修缮、建设以打造经典特色小院、恢复古村生活场景、再现各类作坊工艺等内容,配套建设的300亩玫瑰园、宾馆酒店、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正在让这个千年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样因为旅游焕发活力的还有枣庄市兴隆庄村。如今已经被开发为翼云石头部落的兴隆庄村,不仅有鳞次栉比的石板房,还有不少村民向游客进行各种传统手艺的展示,打铁工艺、纺织、皮影戏……在古村落当中,人与景,古与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这些展示在让游客体验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更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而作为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一个行政建制,“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大津口乡的经验或许更具代表性和可借鉴性。归属于泰山景区管理的大津口乡,既享受到泰山带来的益处,也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必须遵守《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及国务院批准的《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因如此,大津口乡各类遗产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诸多自然村居保留住了旧貌,特别是带有标志的古屋、古树犹存,至今尚有村民居住,没有出现空壳村现象。

  其实,早在10年前,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就对大津口乡的发展提出了“依托泰山、以旅促农、以旅强农、以旅联村、以旅带村”的发展思路,并编制了《泰山风景名胜区大津口乡旅游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大津口乡以保护为基础,加强合理利用,在以用促保方面,探索出一条以用促保、以用利保、以用传承的新路子,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和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