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立足实战化教学 打造一流公安训练基地 完善硬件设施 创新训练机制 改进训练内容 强化训练保障
在素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之称的济宁市北部,建有全国最大的落叶乔木培育基地,6万多亩的植物形成天然氧吧。这里的茂林之中隐藏着一座幽静的校园——济宁人民警察训练基地,30多年风雨历程,基地先后输送毕业生1万余名,培训民警5万余人次,涌现出大批警界精英。
近年来,济宁人民警察训练基地紧紧围绕“四项建设”的战略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创新训练机制和形式,改进训练内容,强化训练保障,进一步加强了济宁公安队伍素质能力建设,被授予全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
建强硬件,规范管理
今年4月16日,济宁人民警察训练基地完成了搬迁工作,翻开了基地建设发展的新篇章。新基地建设投入2.2亿元,占地321亩,教学办公楼、学员公寓、餐厅、射击馆、拓展训练场、运动场、地下车库已投入使用,能够同时承担1300人的培训任务,警体馆、战术模拟街区等续建工程将陆续动工。
该基地充分发挥多年来积淀的资源优势,努力抢占全省公安教育培训的制高点,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民警培训基地。
硬件提升了,基地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学习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高校做法,结合本地民警训练实际,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体系。小到记录本、手提包、毕业照、结业证,各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既体现人文情怀,又给学员留有历史记忆,增强了每名受训学员的获得感。他们建立闭环式的管理制度,从学员进入基地到培训结束离开,着眼学习、训练、就餐、住宿等各个环节,一丝不苟,严抓严管。
战训合一,建立紧贴实战的课程体系
济宁人民警察训练基地始终坚持轮值轮训、战训合一,紧抓教育训练主业,跳出基地看培训、深入基层看效果,积极打造以基础业务为根本、以一线需求为引领的教育培训品牌。
该基地建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针对基层和实战最急需的实际情况,分类设立课题研究组。分管领导牵头,以教研室为单位,分别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拿出时间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近年来,他们推出了《车辆查控》《盘查战术》等12个省级服务实战精品课程,有力推动了基层民警规范执法;独立编撰了《非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培训教材》《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训练监管专业和综合专业教材》等7套专业教材。
在课程体系上,该基地以基层需求为导向,打破常规,打破教研室的框架限制,根据每个培训班的需求,形成科学灵活、符合基层实战特点的课程体系。由教务处牵头,会同有关处室深入研究,针对基层实战对刑侦、治安、反恐、禁毒、经侦、打黑除恶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建立起包括《战术指挥教学》《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下的公安审讯》等在内的课程体系。
为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近年来,该基地先后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院校聘请23名专家现场授课,选派56名教官赴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跟班学习,安排64名教官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及时学习和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帮助解决民警实战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在市公安局支持下,基地从全市挑选聘用了50名优秀教官,建立兼职教官库,在有培训需求的时候,基地随时统筹调用。建立客座讲师聘任制度,积极引入优秀社会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教学层次。
该基地始终把受训学员满意度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优化听课评教办法,定期组织听课评教活动,发放学员评教表格,请学员对课程、就餐、住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评定评价,对评出的金牌教官、精品教材予以奖励。对培训时间一周以上的班次举办座谈会,当面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
立足传统文化沃土,打造政德教育品牌
济宁人民警察训练基地立足济宁这片传统文化的沃土,借助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政德教育基地。
他们充分发挥基地教书育人的阵地作用,推进公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人民警察的精神家园,铸造人民警察警魂,切实增强人民警察的归属感、荣誉感。坚持整体规划、梯次打造,把儒家传统文化元素浸透到基地教室、公寓、餐厅、训练场每一处场所,用传统文化砥砺德行、修养党性。坚持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组织民警到曲阜政德教育基地学习,现场聆听思想家的声音,引导基地全体民警学员自觉研读国学经典,与先贤进行思想对话,让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每一个培训班次的教学内容。在新入警人员、科所队长等培训班中,开设国学和政德教育课程,邀请国学大师走进基地讲授传统文化,从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用传统文化滋润生命的根须。该基地与孔子学院、济宁市委党校等机构合作办学,全方位开展政德教育培训。目前,已聘请政德教育专家9人次,赴“三孔”开展政德教育3次,接受教育的学员达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