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扎根基层21年

15.10.2016  06:37

“荒陡山”变成了“绿陡山”

为大陡山的发展整夜苦思冥想

村民在茶园里采茶

  十月的大陡山村,美丽而又忙碌: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山顶绿树成荫、岸边柳枝摇曳,村民们忙着到茶园里采茶,小孩高兴地去学校里上课。谁都料想不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美丽的生态山庄曾经却是一个荒山秃岭、贫穷落后的村庄。这种巨大的转变是大陡山的儿子苏庆亮倾其一生换来的。      自1994年回村担任村主任、1996年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一直战斗在扶贫的一线,扎根农村,这一扎就是21年。      三次放弃机关工作   出生农村又回到农村      1994年,他24岁,已是天平乡党政办副主任兼团委副书记,是大家公认的好“苗子”。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早就巴望他跳出农村,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好不容易跳出农村的他,却在这时被乡党委派到大陡山主持全面工作。面对“穷、乱、差”、三年内换了两任书记的大陡村,曾当过生产队长的父亲坚决不同意:“村里情况很复杂,咱不能放下乡里的安稳工作,来捅这个马蜂窝。”虽然家人极力反对,但他还是放弃了舒适的机关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挑起了带领群众治乱治穷的重担:“我是土生土长的大陡人,父老乡亲需要我,不管有多难,我都要挑起这副担子。”这一干就是15年,村级发展踏上了快车道。      2009年,全省面向村干部招考乡镇公务员,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正式成为国家在编公务员,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人们为他祝贺,家人也松了一口气,他自己也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在大陡山工作的那15年,引领村民致富的那15年,他早已深得民心,成为村民最大的依靠。消息传到村里,群众都担心他们的好书记被调走,便推选了十几名代表到办事处“上访请愿”,说什么也要把他们佩服的“当家人”留下来。村里一些老党员、老干部,也一拨拨到他家,推心置腹,极力劝他留下来,继续领着大家往前奔。一边是待遇优厚而体面的国家公务员,一边是撒遍他青春和汗水的大陡山,他思虑再三,毅然又回到了村里。      2011年,因工作突出,他在乡镇换届时被选拔为天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面对再一次的返回机关工作的机会,他心里放不下的仍然是大陡山村的发展,丢不下村里这摊子事业。于是,他再次主动向组织提出了留村任职申请。有人曾问他:“你到底想不想离开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他说:“我当然想离开,离开这个岗位我起码能睡得着觉。但看到我们村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群众又这么信任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就是搭上一条命   也要让村民富起来      “只要能让大陡山富起来,就是让我搭上这条命,也心甘情愿。”上任伊始,村里遗留的棘手问题一大堆,集体负债近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千余元,面对这个烂摊子,他当众立下铮铮誓言。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先从村里最敏感、村民最关注的财务不清、宅基地混乱、土地分配不均三大难题抓起,这三大问题都牵涉个人利益,解决起来都非常棘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村民不满。他处事公道,敢于碰硬,村民们打心眼里边佩服。但也触动了个别人的利益,受到误解和报复。好几次,有人当面冲撞他、责骂他,他家的柴禾垛也几次被烧,一家老小都陪着他担惊受怕。      尽管如此,为了早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给大陡山找到好的发展路子,苏庆亮整整探索了8年。他先后尝试了作物套种、农机租赁等办法,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带着党员和群众代表到莱芜房干、浙江滕头、江阴华西等地参观学习,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确定了集体运作、靠山吃山、做大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实施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开始,用两年时间,把180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变成了全村的“绿色银行”; 2002年春天,发动13名党员干部集资13万元,搞起了集体苗圃。      2004年发展茶园,他们成功注册了“泰山极顶茶”商标。随后十几年里,他围绕强村富民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行大规模土地调整,建成绿化苗木基地460亩,有机茶园600亩,建起了茶厂、砖厂、旅游接待中心、青少年拓展培训中心。2004年3月,得知京福高速公路鲁西开发公司准备在泰安建设服务区,他意识到这是一个能给村里带来收益的机遇,于是背上煎饼、咸菜,一大早就急急忙忙赶往鲁西开发公司,在寒风中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最终将服务区“感动”到了大陡山村。      到2015年底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昔日的“穷陡山”、“荒陡山”变成了今天的“金陡山”、“绿陡山”。村集体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业精于勤”的微信名称   不只是说说而已      “业精于勤”是他的微信昵称,他是这样鞭策自己的,他也是这样做的。自从当了村书记,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到山上、村里转一圈,再到村委安排一天的工作。早上出门随手抓的几颗花生就是他的早饭,在办公室旁边小卖部里买的两个煎饼、一片咸菜就是午饭。      “庆亮书记就是个‘拼命三郎’,干起工作来不要命。”大陡山村村民苏乾广心疼地说。在苗圃和茶园建设初期,为了看护好苗木,他每天晚上带着铺盖,睡在野外用玉米秸搭成的窝棚里,一守就是两个月。2003年冬天,修建环湖路陡山桥,需要找到库底的排水闸阀,放水施工。当时,他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但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两米多深的冰冷水中,经过反复摸索,终于打开了闸阀,使工程顺利进行。可他由于手术刀口尚未愈合,被冷水一激,造成了肠粘连,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      村民李云在他住院时和婆婆一起去医院看望过他,她说,在短短的30分钟里,他的电话也没间断过。就连在病房养病时,他都从来没歇过,老是给同事打电话关心他那一摊子事业。      不光是对大陡山兢兢业业,今年3月,岱岳区委、区政府为了更好得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把大陡山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推广到全区,任命他担任扶贫办公室副主任。他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区17个乡镇的82个贫困村,驱车5000多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21年来,他从来不忘初心,一直用生命奔走在扶贫的一线,扎根农村,扎根于群众的心里,他短暂的生命为大陡山村演绎了永不磨灭的精彩。他的生命短暂却永恒。(见习记者 杜典) 作者:杜典         编辑: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