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贵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第一代林场创业者斗天寒、喝雪水,目睹了自己种植的树木不到8%的成活率,经历了刚建好的小片林海因遭遇自然灾害无一树木成活的困境。但塞罕坝人不畏艰难,一次次从头再来,用了20年造林96万亩,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之后,第二代、第三代塞罕坝人在继承前辈传统基础上继续奋斗。
如今的塞罕坝,已是郁郁葱葱的林海。从卫星云图上看塞罕坝112万亩人工防护林,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守卫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改善生态同时,塞罕坝发展起了旅游业。2016年仅国家森林公园就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塞罕坝本可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让旅游收入翻番是非常容易的事,塞罕坝人却决定严格控制入园人数、入园时间、开发区域和占林面积。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如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依靠艰苦奋斗和科技创新获得环保大奖,说明中国正逐步走向环保高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征程中,塞罕坝人不断向更干旱区域、更高海拔地区发起挑战,通过科学研究、借助外脑等突破了多品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难题,并承担了包括鸟类问题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
在正在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来自中国的摩拜共享单车和亿利资源的“沙漠经济学”等绿色发展方案,无不吸引出席大会的全球政界、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的目光,展示着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分量。
正如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说,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家园。一场绿色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创造了新技术和新实践,这不仅满足了中国国内巨大需要,给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带来了益处。
播下的是绿色,收获的是美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奖,必将激励更多人积极行动起来,争当地球卫士、环保先锋,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美丽世界。新华社记者 王小鹏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