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一枚印章倒手卖10多万 猎宝者扑向聊城古城改造工地

07.03.2017  11:34

  “轰隆隆的铲车,一铲铲的将经过多轮翻检探测后的泥土高高扬起,在居高而下的顺着吊臂缓缓倾泻。土层已经平铺般的散落到运输车上了,还有人不死心的仔细目测一番。在低于水平面四到五米的深壕里,他们手持探测仪,精心探察着每一块泥土。”这是记者3月6日,在聊城市古城区下楼东大街的施工现场看到的情形。

  “古城地下究竟埋藏多少宝?”恐怕没谁能说清楚。但据文物部门统计,自古城东大街施工改造以来,已经出土文物600多件,主要有瓷器、陶器、钱币、铁器、石刻等,其中以瓷器最多,主要有宋、金白瓷、钧瓷、龙泉瓷,明、清青花瓷、青瓷等。器形有碗、盘、壶、杯、盒、人物塑像等;瓷器底款有年号款、陶人款、吉语款、符号款等;宋代瓷片以碗、盘、罐居多。经市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认为其宋、元、明、清时代特征明显,历史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一批非常宝贵的文物标本。

  这也就是“猎宝者”不辞辛苦的底气!据介绍,古城,始建于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东昌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历经朝代更迭,逐渐形成以光岳楼为中心的完整城区。城区内,楼宇林立、街道纵横,众多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随着政府对古城区的开发与改造,一大批深埋地下的众多珍贵文物也逐渐走出“深闺”。尽管东昌府区文物局已多次发布《关于加强古城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公开信》,明确指出从事私自挖掘、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地下文物,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猎宝者依然络绎不绝。

  上午10时,记者来到现场,十几名收宝人已经等候在工地防护门外了,在施工现场的不同地块上,十几名手持铁锹和金属探测仪正在对工地进行大肆挖掘。知情人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老县衙和傅家大宅的坐落地,很多人都深信地下一定能埋藏着不少值钱的东西。”与正在“挖掘施工”的“猎宝者”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前段时间,有人从地下挖掘出一枚印章,可就这枚印章倒手就赚了十几万。”尽管这枚印章是否真实存在已经无据可考,但来次挖掘的人却与日增加。”从现场返回时,记者与一名手持探测仪的年轻人相遇。当问到今天情形如何,他颇为懊恼的说:“今天不好,到现在没开张。”
  采访中,不少市民呼吁:“一段时间来,古城经常出现不少外来文物贩子,不仅搜罗人员对该地块进行挖掘,还经常倒卖现场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本身经济价值很小,但是历史价值巨大,对研究古城历史极为重要。希望古城保护与开发部和文物、公安等部门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以保护古城区出土文物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