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多举措保护非遗项目 积极推进非遗产业化
今天下午,“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曲阜座谈会召开,图为座谈会现场。(来源 山东图片库 摄影 董丽娜 转载请注明)
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岳耀方介绍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中国山东网9月18日讯 (记者 张晓黎)今天下午,“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曲阜座谈会召开,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岳耀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传承人老化、部分项目得不到有效保护、技艺缺乏创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曲阜市从制度建设、项目利用、宣传、人才等多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推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化。
据岳耀方介绍,曲阜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扩大非遗项目的宣传,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不少非遗项目面临无法传承甚至消亡的窘境,是目前非遗保护遇到的客观事实。”岳耀方说,目前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大多在七十岁以上,甚至更老,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他们一旦消失留下的空白无以填补;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缺乏创新精神,对技艺的研究革新能力不足。部分非遗项目缺乏科学系统的保护,没有详备的文化档案。“特别是非遗在传承者身上的文化积淀,需要充分的口述与音像的存录,但这些工作做的还不够。”
岳耀方表示,要让非遗项目走出传承难的窘境,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完善活态传承机制,支持他们收徒传艺、挖掘新人才,建设专业精、业务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花大力气对非遗线索、项目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存档,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可行的工作办法。同时要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切相关的物质载体、文化场所以及自然人文环境等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支持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恢复。“在保护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当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岳耀方说。
据介绍,曲阜市已经收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0余条,并根据不同类别特点,采取针对性得保护措施。对手工技艺类如大壮绢花、布老虎等技艺主要采取市场化手段;对民间传说如鲁班传说类,加大宣传,让其口耳相传,增强生命力。
为了增强青少年和普通民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曲阜市与多个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对学校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小组进行授课和指导。六艺城孔子故里园建立成立“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利用开放的景区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岳耀方表示,除了保护好、传承好非遗项目,还要下大气力做好利用的文章,对于适宜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构筑一条从作品创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努力扩大非遗项目的品牌影响力。
经过近10年的培育和发展,曲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已呈现较大规模,楷木雕刻、孔府菜、尼山砚、碑刻拓片等一批国家、省、济宁市级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曲阜市成立了孔府菜烹饪技艺研究协会、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研究协会、曲阜楷木雕刻技艺研究协会等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特征的协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机制保障,保证非遗项目的传承性、延续性和普及型。政府尝试对优秀非遗资源的前期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引导自主开发、独立生产的投资主体,降低非遗产业化的门槛,在完善相关措施、防止非遗项目被异化和肢解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为非遗项目产业化注入活力、积累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