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乳山十年生态修复换容颜

06.01.2016  16:33

  ◆本报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王学鹏

  碧海蓝天,鸥鸟飞翔。眼下正是牡蛎收获的季节,在山东省威海市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湾,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作为获得国家地理商标的大乳山牡蛎,肥嫩鲜美,可以放心生吃。这是大自然对优质海湾环境的回报,也是建设者们坚持修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最好见证。

  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董事长刘新利告诉记者:“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坚守生态信念,严守生态底线,先后投入十几亿元资金,对大乳山海岸带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从一片荒芜到天然氧吧

  可谁能想到,十年前,大乳山一片荒芜,山体裸露,土地贫瘠,杂草丛生,浅海杂乱砌着养殖池,沙滩上垃圾成堆……

  “土地失去了生态,就失去了生命。当时贫瘠的大乳山,最缺的就是绿色。”刘新利回忆道。2005年开始,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大量运进种植土,挖塘蓄水,栽培各种可改良土壤的苜蓿、柽柳等植物。在植物立地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开始适地适树的种植,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混交林建设,增加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季相变化。

  为保护刚刚修复的脆弱生态体系,度假区综合考虑生态修复、生态平衡、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与景观协调,规划了“核心区”,坚持在“核心区”内所有规划建设不破坏山体和海岸线,景观建筑设计以草房、木屋、帐篷等为主,建筑色彩和风格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为整治滩涂地和近海区域废弃的养殖池,他们把污泥、垃圾清挖外运,拆除堤坝,清除碎石;为了修复沙滩,他们支起网筛一寸寸地过滤沙子,再利用海潮冲洗;为了创造生物防治环境,他们招鸟养禽,培育病虫害天敌,栽植浆果林为鸟类提供食物;为了保护海湾生态链,他们宁肯花几倍的资金建设游船码头,也不肯利用、破坏海岸的礁石群……

  就这样,他们累计修复海岸、恢复沙滩3000多米,废池筑岛22个,引淡水改造盐碱滩涂2000多亩,种植各类乔灌木2200多万株(墩),植物种类多达数百种,动物种类也达到几十种,形成了“天然氧吧”,建立起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确保污水不进海

  景区里有3个村603户村民,为了不让原居民生活污水入海,度假区专门修建了长度560余米的堤坝进行截污,把生活污水蓄存在堤内湿地,通过生物降解改善水质,确保不让污水进入大海。

  记者看到,海岸上的经营摊点很多,有的距离大海只有几米远,却没有一家向大海排放污水。这些经营点均按照建设要求,对污水收集后集中进行处理,处理过的中水作为补水资源进入湿地。

  穿行于景区,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湿地,植物茂盛,鲜花应景,白鹭觅食,野鸭成群,赏心悦目。刘新利说:“我们建设了约800亩湿地,可以蓄存淡水200 多万立方米。这些湿地一方面可以蓄存地径水,同时还能把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进一步降解处理,既能为绿化提供灌溉水源,还能形成靓丽的湖溪景观。

  十年来,大乳山先后绿化荒山近万亩。随着一座座山岩裸露、风吹沙起的山头披上了浓郁的绿装,一个个脏乱不堪、废弃无用的养殖场变成了水清林茂的“东方琉璃世界”;一片片千疮百孔、凌乱无序的挖沙坑变成了波光粼粼的“千岛湖”……大乳山徐徐展开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大会提供的专题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中,首次将山东省威海市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作为生态修复的典型。这是对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10年来秉持“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生态理念的肯定,也是对建设者致力于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好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