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如何解开秸秆焚烧难题

15.10.2015  10:19

  10月11日傍晚,聊城市民焦女士开车从济南走高速回聊城,沿途烧秸秆的浓烟四起,以至于看不清前面的路。每到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就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秸秆焚烧发电是不是一条有效途径?记者进行了调查。

   秸秆发电实现了多赢  

  10月10日,在高唐县梁村镇潘庄村东的玉米秸秆收储点,负责人潘拥军正在将收来的玉米秸秆装车,打算送到高唐国能生物发电公司。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指着自己收回来的一大堆玉米秸秆说:“这里现在堆的有200亩地的玉米秸秆,按1亩玉米地收1吨秸秆计算,这些秸秆大约有200来吨。我送到生物发电公司每吨能挣200元,光这些秸秆我就能收入4万元。

  潘拥军所说的国能生物发电公司是一家生物质直燃发电公司,该公司所用锅炉引进丹麦BEW公司的技术,可直接100%地燃烧秸秆,年需消耗秸秆30万吨,这些秸秆全部来自于当地农村。作为新兴的发电项目,电厂收购秸秆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万元,惠及农户5万。同时,利用生物质发电还带动了一批与秸秆收购、加工、储存、运输相关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该电厂每年支付燃料的收、储、运、加工等环节的费用就达5000万元。

  潘庄村农民侯春生今年种了6亩玉米,秸秆全部被潘拥军收了去,他对潘拥军在村里设立玉米秸秆收储点非常认同:“拥军设的这个收储点有点晚,如果早有这个点,不知要省我们多少事。

  侯春生告诉记者,“我家的玉米秸秆是无偿送给拥军的,看似他捡了便宜,其实我们也受益不少。”侯春生一项项地给记者计算:一是玉米收割后秸秆需要粉碎灭茬或还田,不然影响小麦播种,1亩玉米秸秆得需要30元秸秆粉碎的钱,把秸秆白送给收储点,潘拥军就会免费为自己粉碎秸秆,节省了灭茬钱;二是粉碎后的秸秆能减少地里的病虫害,不容易藏病、藏毒,这样对小麦生长非常有利;三是秸秆回收利用了,农民不再一烧了之,减轻了政府压力,减少了大气污染,对环境保护还有好处。

     秸秆发电亟需政策扶持  

    国能生物发电公司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公司的效益主要还是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上。比如节能减排方面,每年可节约替代标准煤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万吨。对农民的好处不用说了,但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目前还没有真正达到良性发展水平。

  主管经营的负责人算了笔账:生物质发电公司本身就是微利企业,去掉燃料成本、税费、折旧、还贷等项目,企业根本无法盈利。如果加上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企业还是难以实现盈亏平衡。虽然全年发电量在2亿千瓦时,但是现在的燃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有所上升,因此经营形势并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生物质发电这种利国利民的项目,要发展得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目前国家在上网电价上给予了扶持,每千瓦时电价比火电高两角钱左右。但是,业内人士也认为,我国的扶植力度与欧美国家比还是有差距。欧洲一些国家除了电价,在税收上的扶持力度更大。欧洲一些电厂之所以经营得好,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人家的原料不仅不付钱,而且由于秸秆是按照垃圾处理的,还要征收垃圾处理费,因此可以良性发展。我们与国外情况不同,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发电,避免农民焚烧秸秆引起污染等社会问题,一方面又要通过发电扶助农民。基于以上两点,不仅秸秆收购价格不能过低,而且随着此类项目的增多,收购价格还在上升。因此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在生物质发电项目布局上也应该更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公司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目前在高唐周围,还有两个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如果布局太密集,势必会加大秸秆的收购和运输半径,而且还会导致原料价格上升,企业的效益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看来,只有企业真正实现良性发展,生物质发电这种利国利民的好项目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如果仅仅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一个产业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破解关键:形成种植规模  

  目前高唐区域65%左右的玉米秸秆基本还田了,10%作为青储饲料或卖给了养牛场。还10%—15%的就地焚烧了。被经纪人收购后送到生物发电公司作为发电原料使用的,在5%—10%。

  不少农户认为:按生物质电厂玉米秸秆收购要求,玉米秸秆水分控制在30%以内,1亩地产出30%的较干玉米秸秆需700—800斤,2.5—3亩地产出1吨玉米秸秆,价格约在200多元/吨,加上人工装车,还有油钱,不太划算。另外,农户地块较小,缺少加工和粉碎设备,盈利空间较小。而发电公司介绍:“限水分收购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如果收购较湿玉米秸秆,不仅不能入炉发电,还会造成亏本现象。

  聊城市东昌府区农机局局长杜洪军研究农作物秸秆如何处理多年。他认为:“如果形不成种植规模,禁烧秸秆就是一句空话!单纯的禁烧,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是建立利益引导机制。一个农民种三五亩地,收集秸秆费时费力,他不烧怎么办?如果形成了几百亩乃至上千亩或者更多的种植规模,秸秆既可以还田增加地力,又可以卖钱,有可观的收入,谁还烧秸秆呢?有钱赚,大家争着干;没钱赚,揍死他也不干。

  就政府层面来说,应该把工作做在前面,而不是等秸秆烧起来再去“灭火”。杜洪军曾去安徽蒙城考察,当地对于秸秆处理,每亩地政府补贴10—20元,效果很好,鲜见农民烧秸秆。“如果政府拿出钱来补贴农民买打捆机,扶持生物质发电企业和畜牧龙头企业发展,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不是难事。”杜洪军说。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1014/Articel24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