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戏曲须“曲高”而不“和寡”
想起春节时在老家看到的一场乡村草根剧团的“五音戏”,至今记忆犹新。简单的布景,熟悉的乡音,唱一出家常故事,引得台下观众掌声阵阵。虽是地方小戏,但有一群忠实的“票友”,一群热情的“粉丝”。值得高兴的是,对于戏曲“曲高和寡”的担忧被这种源于生活、发端于群众之中的旺盛生命力所打破。
回顾诸多地方戏曲的产生和繁荣,有学者表示其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评剧、黄梅戏、越剧从草台登上舞台、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就是“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
时下很多戏曲登堂入室之时,追求创新的题材和立意,追求新的舞台表现形式,戏曲创新的道路愈走愈宽,但同时,闭门造车、争奖取向也使得部分曲目面临“曲高和寡”的尴尬——艺术性提升了,观众不爱看了;专业评价高了,群众观看的少了。在笔者看来,如此因“曲高”而脱离群众的“和寡”实不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戏曲艺术,应该更多地走向群众。
在今年山东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的公益性演出之中,就有多场次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笔者曾跟随省吕剧院参加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在现场感受到的不光是群众对戏曲的期盼和热情,还有当地院团、草根院团向省级院团学习的期盼。面对群众的期待,戏曲更应该多多走向群众。
前段时间,山东省吕剧院将大型现代吕剧《回家》搬上了济南大学的舞台。以前给年轻人晦涩难懂印象的吕剧,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觉得通俗易懂、印象深刻。业内人士也表示:“以前我们总觉得年轻人不爱看戏曲,其实是他们看戏的机会太少了。看得多了自然了解得也就多了,喜爱得也就多了。”送吕剧进校园不仅是送戏,更是在探索培养年轻受众群,广撒戏曲的种子。戏曲更多地走向群众,才能让更多的群众喜爱戏曲,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戏曲走向群众,不能单单依靠将戏曲“免费”送向群众。处于文化体制转型升级的契机之下,为保持自主传承的活力,戏曲应大胆地闯市场。笔者了解到,山东省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向山东省京剧院、山东省吕剧院、山东省柳子剧团购买演出服务,这算得上是戏曲闯市场的一个尝试。笔者在采访中曾遇到几家草根剧团,在笔者看来,他们依靠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为群众送上精彩戏曲的同时闯出了戏曲传承、创新的发展路径。
戏曲走向群众、闯荡市场,要处理好“雅”和“俗”的关系,君不见有许多戏曲演出,借艺术之名,行庸俗之实。有学者指出,脱离民间的雅,戏曲就没有生命力;一味媚俗的俗,同样会走向死胡同。雅是高雅也要接地气,不能台上热闹、台下冷清;俗是通俗,通俗也要讲品位,不能庸俗、低俗。雅俗共赏才能“曲高”而“和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