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求解“呼吸之痛”
去年2月以来,一场环保风暴在临沂刮起,因其雷霆之势、铁腕手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济下行压力下,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环保怎样倒逼产业升级经济转调?
一年过去了,记者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临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7.4%、17.1%、40%和17.2%,改善幅度分居全省第1、1、1、3位,空气优良天数增加53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16.3%,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5天,改善程度均居全省第一。即使在2015年底华东、华北遭遇连续大规模雾霾天气时,临沂的空气污染程度也较周边为轻,“沂蒙蓝”经住考验。
另一组数据令人深思:2015年,临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1%,增幅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居第一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83.4%,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居第二位;工业用电量下降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下降22.9%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
“为了千万沂蒙父老乡亲的幸福,必须坚定不移抓环保。从发展的角度讲,这也是打赢转调发展的后劲之战、空间之战。”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说。
治污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科学、更高效、更优质的发展。在治污中,临沂市采取严格执法抓环保,利用环保促转调,用心指导服好务等措施,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 以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
“以前的生产线污染环境那么严重,一年的产值也就4亿元,现在新上的不锈钢项目,2016年预计完成200亿元产值,而且还节约了81.6万吨标煤,相当于一年少排放51吨二氧化硫。”盛阳集团副总经理王功祝告诉记者。
地处罗庄区的山东盛阳集团是一家焦化、铁合金冶炼企业,在此次环保风暴中,该企业倒逼转型,淘汰了年产30万吨的低端镍铁粗加工项目,转为年产160万吨不锈钢、50万吨镍铁的高附加值项目,市场需求旺盛。
2015年,临沂市7家钢铁企业全部停产治理,低端钢材产量削减50%以上,但却培育起了一个千亿级的不锈钢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铁腕治污,意味着零容忍,严执法,意味着不妥协,没商量。投鼠不可忌器,治污当动真格。企业有了“切肤之痛”,百姓才能解“呼吸之痛”。
记者手头有组数字:2015年,全市共立查环境违法行为1462起,同比增长76%;罚金7060万元,同比增长127%;查处环境犯罪、治安案件236起,刑事、行政拘留231人。
铁腕手段,雷霆行动,换来的是环境立竿见影好转。当年3月,临沂PM2.5改善幅度就跃居全省第二;4月跃居第一;到了5月,临沂就成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全省同比增加最多的市。这一好转趋势一直贯穿全年。一时间,市民纷纷点赞。
“治污不是要把企业治死,而是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一企一策帮扶指导,力促企业脱胎换骨,使其恢复生机活力。”临沂市市长张术平告诉记者。
帮扶小组帮助企业制定整改措施,完善设备,提升工艺;对临时待业困难职工实施救助,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为防止企业信贷危机,
采取到期续贷、协调融资等办法。目前,环保部挂牌督办的13家企业有7家整改后复产,57家停产治理企业有42家整改后复产,412家限期治理企业有353家完成整改解除限期治理。
随着治污企业陆续达标开工,临时放假职工陆续返岗,没有引起大的波动,也没有引发大的金融风险,更没有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大局。至此,治污平稳“着陆”。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作为与临沂市环保部门签约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山东元通监测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月元就率工作人员参加了临沂市环保局组织的春季环保执法大检查,先后到三德特钢、盛阳集团等企业进行现场检测,并于次日形成环保监测报告上报给市环保监测站。
“目前第三方已占到全市环境检测工作量的40%。”临沂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长虹告诉记者,临沂市环保监测站承担一线监测任务的只有30人,要负责监测全市所有企业,其实根本管不过来,短期行为不可避免,“第三方恰好发挥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一边是老区群众让“沂蒙蓝”成为新常态的新期待,一边是面广量大的企业急需环保监测和运维服务。基于此,临沂市在全省率先引进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形成专业化、长效化治污格局,政府在其中发挥监督作用。去年11月,临沂市举办了全省首个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供需对接洽谈会,临沂30多家企业引进了第三方治理及运营。
“相比我们自己搞运营,第三方一天可以节省电费1.3万元,节省脱硫剂2000元,这样一年可为我们省下500多万元费用。”临沂市华盛江泉集团节能环保部主任李秀强告诉记者,集团下属江鑫钢铁公司把治污设备全部交由第三方承担,不但节省了大笔运营费用,设备稳定性也达到了95%以上,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水平大幅低于省控标准。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313/Articel01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