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老杜“转型”赢尊重

15.01.2018  21:40

  1月10日早晨,德州市平原县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3℃,迎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记者再次来到县开发区新城社区杜楼村65岁的杜传刚家里,看他“转型”的成果。 

  见到记者,老杜有些抱歉地说:“蘑菇刚收了一茬,这几天天太冷,棚保温效果也一般,蘑菇长得慢,不大好看。” 

  记者跟老杜来到他原来搞养殖的鹅棚,里面有两个小拱棚,一个小点的老杜在里面种了点蒜苗、菠菜自己吃,另外一个养蘑菇,菌棒上新一茬蘑菇刚刚开始生长。 

  去年夏天,由于老杜的养鹅棚靠近村庄、有异味、噪声大,被周围群众举报到了中央环保督察组。干部赶紧来做工作劝老杜关了鹅棚,其实老杜不久前刚出了一场车祸,断了几根肋骨,女儿也患有重病,老伴身体不好,都需要钱,但当过5年兵的他二话没说,当天就把几百只鹅全部低价处理了。 

  鹅棚关了,生计怎么办?县区的干部都帮着老杜想办法。开发区分管农业的干部刘晓虎觉得养殖食用菌是个好出路,但是主意还得靠老杜自己拿。从2017年8月开始,开发区干部就带着老杜走出去,到张华镇、王打卦镇等地的食用菌大户处考察学习,老杜最终决定“试试活”(方言,尝试一下)。 

  到9月份,老杜花了3000多元对鹅棚进行了简单改造,又向王打卦镇食用菌大户购买了4000多元的菌棒。“养蘑菇咱还是门外汉,不能一上来就想弄大的。”之后,老杜和老伴、儿子轮流照应,一天两次洒水、两次通风,一个月后第一茬蘑菇上市了,300多斤卖了1000多元,老杜一家人悬着的心才算放下;第二茬蘑菇一开始长着长着就蔫了,他赶紧去请技术人员指导,发现是因为塑料布盖得太紧导致缺氧,吃一堑长一智,老杜对蘑菇养殖的门道越摸越透。 

  目前老杜的蘑菇已经收了三茬,共卖了4000多元,由于量不大,开发区的干部也帮着联系销路,多半很快就卖给了周围的食堂和学校,“养殖蘑菇成本不高,比养鹅也轻省,收入还算稳当,关键符合环保政策,不会闹得左邻右舍戳咱脊梁。以后零花钱就指望它了。”老杜说。 

  老杜的“转型”算是初步成功了。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任卫国告诉记者,老杜平时嘴上不说,其实心里也暗暗憋了一股劲,让人看看是不是他离开了养鹅就不成,蘑菇同样养得好,他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作为一个传统的养殖大县,平原县借助中央环保督察契机,科学划定适、限、禁养区,到去年10月,禁养区近400个养殖场户关搬全部完成,数量为全德州市最多。过程中避免“一刀切”“一关了之”,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养殖户允许其逐步消化存栏量,并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转型出路。此外,平原县整合专项资金,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重点支持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等,有效提升了畜禽养殖水平和环境质量。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80112/Articel02004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