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把根留在济南的乌兹别克斯坦人

07.01.2015  16:29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系列稿件

大使近照

大使向记者展示小时候的汉语课本

大使与堂弟合影

大使向中国山东网网友写的祝福语

  大使不是一位大使,是一位在中国留学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大使的目标也不是成为一位大使,而是成为一名老板。“大使”是大使的阿拉伯名字的中文音译,是他来到中国以后他的老师为他取的,尽管在阿拉伯语当中,他名字的含义也是大使。

  “听说中国人可以把冰箱变成电视”

  大使与很多来中国留学的学生一样,留学经历很简单,本科时期先来中国的高校交流学习一年,返回原来的大学完成本科学业,然后申请研究生重返中国。大使又与很多来中国留学的学生很不一样,大使从7岁开始,便开始学习汉语。

  来中国之前,大使的脑海里有一个想象中的中国:听说中国人可以用冰箱制造出电视,因为他们很聪明;听说中国的东西很便宜,他们的手机扔的到处都是,像垃圾一样;听说中国人吃虫子,蟑螂、老鼠都不在话下……

  带着这样的印象,2010年,大使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了山东师范大学交流学习一年的机会。从乌兹别克斯坦到中国的地理距离,虽然算不上远,却跨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从大使的家乡飞跃欧亚大陆抵达济南,仅需6个小时的时间。

  法国著名作家加缪曾说,“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对于很对出国留学的人而言,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认识这个地方便成了一门很重要的功课,而旅游或许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个途径。从校园里到校园外,从象牙塔到社会万象,在交流学习的一年里,大使的很多时间用来游玩、探索这个国度,认识这里的人,认识这里的生活。

  在这一年里,大使对中国的印象被彻底颠覆,所有的“听说”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手机有的贵有的便宜,冰箱再先进也变不成电视,而吃蟑螂吃老鼠这种事在饥荒年代确实发生过,不过已经成为历史。

  适应中国的生活,足足花了大使三个月的时间。只身一人远离故土,远离父母和朋友,即便是对于一个已经成年的小伙子而言,也并非易事。在初来的三个月里,大使几乎没有办法学习,饮食、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让他陷入了严重的“不适应症”。

  对于大使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用筷子吃饭这件事,一碗拉面,大使要花费一个小时才能吃完,后来索性打包回宿舍用叉子吃。吃饭用筷子,甚至喝汤也用筷子,这是让大使感到奇怪的事情,而他来中国之前,没有人告诉他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