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民族一家亲)
“我们村20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事件。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已形成了习惯,全村安宁、祥和,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见到记者,托甫汗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艾肯木拍着胸脯自豪地说。
托甫汗村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温宿镇的一个多民族合居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和睦村。
“相处得特别融洽,就像一家人”
吐尔逊·艾肯木今年42岁,是土生土长的托甫汗村人,1995年当选为党支部书记,连任至今。“我们村有89户村民,其中维吾尔族51户,占57.3%;汉族38户,占42.7%。大伙儿相处得特别融洽,就像一家人。”
吐尔逊·艾肯木1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时正值麦子成熟的季节,看着家里即将丰收的10多亩小麦,母亲急得掉泪……这时,村民张中德拿着镰刀走进他家麦田,一连干了3天,割完了麦子。“我一直忘不掉这件事。当时我们家与张中德并不熟悉,张中德不会说维吾尔语,我们也不会说汉语。大家只能通过手势进行简单交流。”吐尔逊·艾肯木说,从那以后,两家人成了朋友,并来往至今。
托甫汗村是温宿县105个行政村中唯一一个维吾尔族和汉族领导班子搭配的村,维吾尔族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艾肯木搭档汉族村委会主任赵尊锁。
1994年,赵尊锁从河南来到托甫汗村。他主动和维吾尔族村民交往,帮这家干点农活,帮那家修个院墙。时间久了,村民们都知道了他是热心肠。“老赵,亚克西!”在村民们的支持下,赵尊锁在托甫汗村盖了房子,落了户。
赵尊锁脑子活,又肯吃苦,1995年村委会班子选举时被大家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如今,他已连任四届。多年来,他始终操着一口乡音,以至于和他“搭班子”的吐尔逊·艾肯木说汉语有时也带河南腔。吐尔逊·艾肯木与赵尊锁这对“黄金搭档”为托甫汗村带来了福音。村民收入连年增长,2015年人均年收入达15200元,名列地区前列。
“乡里乡亲帮点忙,不见外”
“虽然我们村是多民族合居的一个村,但是村民之间没有太强的民族观念,大家不分彼此。”吐尔逊·艾肯木说,“我常常对村民讲,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不能分你我,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致富。”
“汉族村民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湖南、河南、四川、甘肃等地过来的。”70岁的村委会原主任卡德尔·克然木告诉记者,托甫汗村水土资源好,内地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水稻产量提高了很多,林果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地村民热情、实在,给了我们很大帮助,让我们留了下来。”村民袁勇说,当时他家盖房子,钱不够,村民艾尔西丁·阿不杜热依木给他拉了120车砂石料都没要钱。等到自己有钱了,要给他钱时,艾尔西丁坚决不肯收:“乡里乡亲帮点忙,不见外。”
为了促进汉族村民与维吾尔族村民互帮互助,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村委会在分地的时候有意穿插分地,每户田地都是维汉相邻。既公平,又便于互相学习、帮助。
“互相比谁的朋友多、谁的日子好”
如今,在托甫汗村,各民族间互相学语言已成时尚。汉族村民们几乎都可以用维吾尔语对话,很多维吾尔族村民们会说普通话,有的连河南、四川方言也听得懂。
多年来,村里不管谁家办喜事,不用邀请,大家就会前来祝贺,形成了习惯。吐尔逊·艾肯木说,他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结婚时,汉族村民都来参加了。“大家一边吃着抓饭,一边喝着大碗酒,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谁家的水果熟了,只要招呼一声,大家就会一起采摘;谁家要是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帮一把;谁掌握了好的种植、养殖技术,也会分享给大伙儿……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团结起来力量大。调整产业结构,改良品种,我们村都能走在前面。”赵尊锁说。“这几年,林果业效益好。我们在维吾尔族村民的帮助下,改种核桃,效益很好。”袁勇告诉记者。
维吾尔族村民购买农药时,会让汉族村民写需要购买的农药单子。每到打药时,汉族村民都会主动到地头去帮助维吾尔族村民兑药。水稻插秧、收割时,维吾尔族村民又会主动帮人手少的汉族村民。
“村里一年四季没闲人,大家都忙着挣钱。”吐尔逊·艾肯木说,“村民们互相比谁的朋友多、谁的日子好。”
作者:杨明方 韩立群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