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深度实践
按:《中国审计》第10期刊发了反映山东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深度实践的封面文章,全面介绍了山东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探索经验、主要特点和实效。现予以转发。
《中国审计》记者:王松宝, 通讯员:王照生 刘振锋 郑茂霞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实际上,早在2012年起,山东省审计厅主动迎合时代需求,迎接时代挑战,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新模式。
四年来,山东省审计厅大数据技术应用得怎么样?创建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取得了哪些效果?给审计工作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近山东省审计厅进行了采访。
传统审计工作模式的困惑
在山东,原来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就账论账,从审计进点到项目结束,始终围着账簿查账,很少涉及业务数据,也无法进行跨行业的比对分析,很难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核心事务,发现和揭示的问题集中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审计方式发挥了特定的作用,也产生了积极效果。
然而,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出现,审计人员遇到了种种困惑,审计工作遇到极大挑战。
困惑之一:传统审计技术遇到挑战
2011年,该厅组织对12个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实施审计。据参审人员介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关联性强,一个月的收费数据就以T单位计量,远超当时该厅所具备的数据分析能力,更何况一年、几年的数据?
除了高速公路审计,金融审计、财政审计等也遇到了种种问题。该厅金融审计处程鹏说,金融业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行业,数据量往往数以万计,数据之庞大,结构之繁琐,这是当时的审计技术手段难以企及的,让审计人员如芒在背。过不了数据这座“火焰山”,要想关注金融资产质量、内部风险防控、违纪违规甚至金融犯罪,可以说是大海捞针。
而随着超高速宽带网络、云计算、计算机仿真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的涌现,更多的被审计单位驶上信息化建设快车道,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给审计工作造成很大压力。该厅财政审计处处长李劲松介绍,早在2011年,山东省财政厅就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缴、涉农补贴一本通等财政核心业务系统,覆盖范围由省、市向县、乡延伸,由财政内部向预算单位拓展。而传统的单兵、分散、局部式的审计方式根本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监督。
采用先进审计技术,用大数据技术武装审计迫在眉睫!
困惑之二: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各个地方的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认为与日俱增。
在山东,随着“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启动,一大批重点项目提速推进;省委省政府安排了一系列专项资金扶持经济园区、海洋优势产业、高效生态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和项目需要审计,新出台《山东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实施办法》,新出现的热点难点重点事项,迫切需要加强审计监督,省委省政府相继安排对20个试点省直管县财政状况、第十一届全运会场馆建设项目、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场馆建设项目等项目需要审计——审计任务逐年加重。
据统计,2012年、2013年,该厅每年完成审计项目在140个左右,2014年增至223个,2015年升至355个。截至2015年底,该厅一线业务人员不足150人,任务繁重、力量不足的矛盾让审计人员苦不堪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复合型人才结构短缺的矛盾让审计工作面临短板。
在无法大幅增加人员编制的条件下,唯有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应用来激发释放生产力。
困惑之三:审计新领域的不断出现扩大了监督难题
以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为例。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主要是上级机关梳理汇总下级报送的报告和数据,进而观察评价月度末或季度末等某一个节点的情况,由于缺乏大数据支撑,省厅既不能核对下级报送情况的真实性、客观性,也无法对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情况形成清晰的动态认知,难以把握政策措施是否在朝着预定方向稳步进展,直接影响对落实情况的真实判断,致使很难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构建大数据环境下开展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此外,随着审计人员接触到越来越庞大的数据资源,越来越倚重数据资源作出职业判断,数据资源是否真实,受到审计人员的关注。该厅财政审计处副处长刘吉朋介绍,以前不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对方提供什么数据,审计人员就接收、分析什么数据,即便是被审计单位对数据动了手脚,审计人员也无从找出破绽。如果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审计人员就可以自主获取原始数据。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掌握新技术、新应用是关键。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进行审计,也成为发展需要。
困惑之四:传统组织形式制约了全省审计一盘棋的形成
大数据涉及思维理念变革、管理方式变革、组织架构变革,推动形成了多兵种、大兵团作战的组织形式。但在一些重大事项审计中,这种组织形式也凸显出不同层级审计人员能力上的差异性,影响了审计的整体性。这在计算机审计方面尤其如此。另外全省审计“一盘棋”本质上是全省各层级数据资源的顺畅流通、充分共享。正如该厅行事审计综合处处长张德印介绍,以前组织开展地税系统税收征管审计,都是各自为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有时上下级之间存在重复性,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协同性。
所以,实现全省审计 “一盘棋”,在指导理念、统一组织、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求一致性、协同性,这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有力支撑和无缝衔接。
在这一系列现实危机、重重冲击和繁重压力面前,该厅审时度势,在2012年全省审计工作会议提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联网审计试点”“深化信息系统审计”等措施,谋求突破发展困境。
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探索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是对时代大背景的积极响应,审计大环境深刻变化的重大突破。
山东省审计厅真正探寻到变革的出路,是在经历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洗礼之后。
2012年3月至5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了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该厅派出15个审计组赴15市开展审计,同时组织各市审计局采取“上审下”或“交叉审”方式对所辖县(市、区)实施审计。该厅巡视员黄利明介绍,这次审计不仅奠定了多兵种、大兵团、联动式组织形态的基础,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试水应用大数据技术。面对庞大、复杂的社会保障资金数据,厅层面专门成立技术团队,集中数据分析方面的精干力量,对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重复缴费重复领取待遇、社保制度衔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外部数据、财务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对数据分析形成的疑点,分发至各地审计组核查取证,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初尝大数据技术的甜头,该厅更下决心探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新技术新应用。经过调研,该厅提出“科技强审”理念,确定了审计工作模式重构构思,坚持以审计业务需求为导向,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擎,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依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广“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启动实施了以“一个体系、五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模拟实验室”为主体的建设工程,开启了审计工作模式的重构之路。
——“一个体系”即构建数据资源体系
开展大数据审计,基础在于数据。针对以往“小数据”工作方式的弊端,该厅从2012年开始了数据中心一期、二期项目建设,部署了高性能服务器,集中存储数据。目前储存能力已达250T,可虚拟出150台标准化服务器计算资源,基本满足了数据储存需求和大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该厅加快推进大数据采集积累进程,按照“循序渐进、集中管理、分类存放”的原则,逐步丰富涵盖省、市、县三级的数据资源。而信息化程度极高的金融业成为数据集中采集管理的突破口。
2012年该厅尝试搭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存储设备、数据处理服务器等在内的数据入库收集环境,首次开展了全省城市商业银行审计数据采集工作,涵盖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间业务、清算业务、会计报告、其他业务等。
但在当时,大多数部门单位仍以种种借口理由或者设置障碍,拒绝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在审计署济南特派办的支持下,该厅推动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定期报送地方财政收支相关数据的通知》,建立起各市、各县(区)、各部门单位一年两次报送财政及相关行业数据的机制,涉及与财政收支相关的11类业务系统电子数据资料。同时加强数据报送的督导,结合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数据报送不及时、质量不高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当地主要领导予以关注、协调解决;在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将各地各单位数据报送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单位作为典型实例向省政府报告,并纳入审计整改范围。
数据采集难题破解后,如何对数据进行破译分析成为又一个难题。由于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信息系统版本不一样,输出的数据结构也大不相同。仅省卫计委及所属单位就有342个信息系统,版本繁杂,数据之间难以共享。对审计人员而言,数据不统一,相当于一堆死数。
为此,该厅专门组成破译团队,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突破数据技术壁垒,按照编码规则对原始数据和破译形成的标准库进行分类存储、集中管理。截至2015年底,数据中心已积累涉及财政、工商、税务、企业、银行、社保、民政等10余个行业,数千个财务、业务信息系统标准化数据约100T,完成数据采集转换脚本20余套,生成数据标准表1000多张。
在此基础上,该厅开发运行了审计数据管理平台,经过授权,审计人员可以跨处室查看数据资源,标志着大数据关联应用成为审计工作常态。“开展农业审计项目时,可以查看社保审计处采集的人员信息,便利多了,在以前,还得去相关部门申请信息!”该厅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处长庄欣深有体会。
随着数据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为保证数据安全,该厅同步研究制定了电子数据管理办法,从数据归集、数据存储和数据使用等方面明确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处理流程及规范。该厅分管大数据审计的副厅长栾心勇说,从存储空间配备到大规模采集、标准化破译、集中分类存放、授权访问,直至安全管理,所有环节的精细化操作让数据资源体系更加完备,夯实了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根基。
——“五个平台”即财政、地税、金融、企业、社保等五个行业分析平台
有了数据,更好地发挥数据作用成为新课题。
在以往,审计组获取了数据,组织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数据开展分析研究,期冀找出疑点线索;另一方面,依赖于编写程序、SQL语句,筛查疑点,获取信息。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提升了审计能力,但是随着数据越来越大,通过人工编写程序的方式来分析数据,已经越来越艰难,路也越走越窄。该厅行事审计二处人员说,2011年对省工商局2010年度预算执行及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时,尝试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当时把数据拷在个人笔记本电脑上运行,一连几天几夜也没解析出结果,电脑还死机了多次。
实践使该厅意识到,大数据关联分析是推动审计由“大海捞针”向“重点撒网”转变的重要法宝。对此,他们着手建立行业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部门的数据,形成审计技术方法。最先建立了财政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省财政厅多个年度所有主要业务系统数据的破译分析和连续积累,包括部门预算、指标系统、支付系统、政府采购、工资系统、部门决算、总预算会计、非税收入等主要业务系统,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数据分析技术。2013年预算执行审计中,完成了省财政厅2010至2012年度11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转换和数据破译工作,对指标、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执行等系统进行集中数据分析,完成32个事项审计线索,涉及资金900多亿元。
参照这种模式,该厅又连续建设了地税、社保、企业、金融审计分析平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升级情况及时进行升级完善,并逐步由单一行业演变为多行业形态。
单行业分析风险隐患大,被审计单位造假很容易,但是审计人员很难去判断,通过各行业审计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就可以找出漏洞。如企业审计分析平台主要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为主,将集团公司下属公司财务数据录入平台,通过对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财务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并将计量、采购、合同管理、矿石质量管理等系统数据录入平台,以及财政、地税、社保数据录入平台,实现财务数据、业务系统数据、外部数据的全面关联分析,在平台上财务数据与各业务系统的关联分析。在金融审计分析平台建设上,将农信社信贷数据、融资租赁公司、工商数据、建设厅房地产贷款数据纳入平台,有力的保障了金融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该厅正建设质监、高校等审计分析平台,逐步实现对重点行业的分析平台全覆盖。
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有10个市审计局建成平台48个,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个中心”即建设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
大型审计项目涉及领域广、战线长,如何调动大量的人力资源、数据资源?对一些重点监督领域,如何实施在线实时监督?
对此,该厅着手重构指挥模式,建设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利用海量数据分析、可视化、网络通信等技术,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分布、现场审计工作进展等,实现审计感知功能、信息传输功能、信息展示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实施、业务管理、质量过程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审计数字化指挥格局。
该厅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在全省部署了RTX即时通讯软件,建立账号5927个,实现审计机关实时互联互通。为业务处室建立专用业务讨论群组50多个,便于业务处室与下级审计机关开展工作交流。如在2013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中,依托RTX成立了政府债务审计群组,使全省审计机关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交流、探讨、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厅也被审计署评为先进技术团队。
一是建立视频会商系统。所谓视频会商系统,是指在实现双向高速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实现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合一的综合网。该厅经过需求分析、系统规划、场地改造、招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至2013年完成省市审计机关的互通互联,70%以上的县级审计机关连通。该系统有力支撑和保障远程会商、远程培训、大项目审计组织指挥等工作。该厅法规处处长孟翔燕说,2015年11月,厅里举办了为期4天的全省审计法制培训班,全程视频直播培训学员达4300人,占全省审计人员的66%,覆盖面很广,效果非常好。
二是实行远程会诊。依托视频会商系统,该厅探索实行了远程会诊模式,破除了以往遇到重要事项,业务专家须赶赴现场指导工作费时费力的问题。栾心勇副厅长说,随着全省统一组织项目、上下联动项目越来越多,省厅技术组、业务组与各地市审计组之间有着强烈的沟通需求,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或者疑难杂症,通过远程会诊方式,显得快捷便利。
——“一个模拟实验室”即数字化审计模拟实验室
为便于训练审计人员技能,该厅依托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建设了数字化审计模拟实验室,采用虚拟化桌面云技术搭建,安装部署了审计署开发的国家审计实务教学与业务仿真系统(AS软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以及Office、RTX、网络教室等应用和管理软件。实验室以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和实战训练等教学功能为主,还可进行大型审计项目审前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地使用模拟实验室平台进行自学或远程培训,为全省搭建一个模拟审计现场环境,更加高效利用财政、地税、社保、工商、企业、金融等各行业的电子数据。
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之处
“一个体系、五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模拟实验室”工程成效显著,搭建起山东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主体结构。有三个突出特点,验证着山东实践的生机活力。
——以标准化掌握大数据审计的主导权
大数据环境下,标准化是促进数据共建、数据互通、数据分享的重要保障,否则,就会形成“数据孤岛”和技术壁垒。从一开始,该厅就注重以标准化引领大数据审计,用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和自觉行动,建立有利于推动大数据审计标准化运行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抢占技术制高点。2012年8月,该厅研究出台了《山东省2012至2014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时即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如,对于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统一要求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分级保护要求,完善涵盖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措施保障等相结合的综合安全防护体系。
此后,按照审计署要求,该厅实施了“省级审计机关数字化标准”建设项目,研究制订了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保障等方面的数字化标准,确保了各类数据有效运用。作为延伸成果,2013年7月,该厅又发布《各市审计机关数字化建设标准(试行)》和《各市审计机关数字化水平自我评价办法(试行)》,制订了各市审计机关的数据平台标准,涉及机房环境和网络系统、硬件设备、应用系统、运行维护机制、规章制度、信息化队伍、审计实施、联网审计、项目管理、数据归集和共享、事务管理等,打造了各市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基本尺度。
这种标准化配备为下一步标准化处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厅计算机信息中心主任薛岩介绍,鉴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功能差异及业务区别,该厅所建成的数据资源、分析体系既突出共性又兼容个性。如,财政领域,省本级指标管理采用太极华青系统,支付管理采用方正春元系统,为确保数据流不中断,该厅在建设财政分析平台时,设计了省本级用款计划明细标准表,较基础标准增加“来源流水号”字段,以便能在不同系统间建立联系,准确关联得到对应的单位指标。
标准化处理,让数据更简约精炼,彻底解决了“拿到数据看不懂”的问题。当前,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可以直接申请使用,避免了二次采集处理,更便于全省纵向分析。如将省市县三级国库支付数据合并后,与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和工商登记信息关联,可以快速查出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问题,并通过资金往来进一步锁定利益输送线索。
——新技术新应用与审计的深度融合
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引发一场审计新技术新应用的革命,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系统搭建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等正重构山东审计的技术应用体系。
众所周知,Google拥有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早在2012年,Google就使用了一个工具—PowerDrill,只需要点一次鼠标,PowerDrill就可以处理上万亿条信息。受此启发,该厅考虑新的课题:审计人员如何更快捷方便地利用大数据?
孟祥宇介绍,数据从无到有,是个突破,从小到大,是个进步,随着数据中心的建成,对数据的利用也从参考查询发展到人工关联比对分析,这又是巨大一步。但时代在进步,审计思维和技术体系必须紧跟时代。要进一步解放审计人员的生产力,审计人员需求什么,大数据审计就应该提供什么,让审计人员在大数据中游刃有余,不至于陷入大数据的技术陷阱,将大量精力投在分析解读数据上,而忽略了审计的本质。审计搜索引擎的设想浮出水面。
这一设想变成现实起源于2014年。这一年,该厅启动222名次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潍坊审计组,孟祥宇发现,审计人员需要整理查询几年间的会议纪要、工作报告、红头文件等非结构性电子数据,耗时费力。能不能开发个工具,从这些非结构性数据中搜索出审计人员想要的素材呢?
于是,孟祥宇带队攻关研究了非结构化数据软件,通过输入关键字,实现对海量电子文档内容的自动批量筛查。如输入“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税收返还、优惠政策、超收奖励”等关键字段进行搜索,从数以万计的电子文档中查找出违规制定各类优惠政策、乱发津贴补贴的文件,克服了人工难以全面筛查的难题。
这个软件成为审计搜索引擎的雏形。项目结束后,该厅技术人员继续作了改进完善,从非结构性数据拓展至结构性数据,并连接至数据中心,成功研发了审计搜索引擎,实现了大数据自动化分析比对。“以前审计人员要编写代码进行数据关联分析,容易出错,有了这一搜索系统,大量繁琐工作交由后台分析,解放了审计人员,提高了审计效能,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支撑时代。”孟祥宇介绍。
这一技术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审计人员的视野,通过搜索引擎,能获取到更全面的信息数据。该厅财政审计处张庆功举例说,在财政审计中,通过比对财政供养人员的信息和工商管理信息,发现某县一个领导有参股入股的情况。通过搜索这个领导的姓名,涉及他的信息都找出来了,很快锁定这个人利用职务之便把财政资金拨到自己办的企业当中。靠以前人工查询,很难想到这一点。
这是大数据环境下,新技术与审计融合的案例。
人工智能技术是大数据审计的又一个利器。2014年,该厅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跟踪了解,经过三个多月的测试,将一款人机对话系统应用于财政审计的指标文分解中,这就是自然语义分析系统,通过编写语义分析脚本,实现对非结构化文档、表格信息的自动智能抓取。在以前财政审计中,每年财政部门会提供大量零散的指标文件及相关附表,往往多达几千份文件,需20多人用2个多周时间专门从事指标文件的分解工作,而利用这个软件,经过计算机人员编写自然语言理解模板程序,可以实现指标文件及相关附表的重要信息的自动抓取,只需2人2—3天就可以完成。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广泛。这一技术亦基于大数据基础之上的分析比对,解决了传统审计中人工无法对于各类地块信息进行准确定位、测量计算、图形叠加比对等问题,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丰富审计技术手段。2014年,该厅统一组织实施了18个县(市、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审计。在这次审计中,审计组设计开发了地理信息技术审计软件,通过图像比对技术,查处虚报工程量套取项目资金,涉及8个项目的13个单项工程1699.9万元;建设项目不配套、重复建设等造成损失浪费,涉及8个项目308.84万元等。该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刘家义审计长、赵润田副省长专门察看了成果展示,审计案例被审计署纳入精选案例在全国土地审计培训班上进行推广。2014年5月,该厅厅长马青山作为全国地方审计机关唯一代表,以《运用航摄数字测量图形分析技术实现对大型复杂土石方工程审计》为题,在“海峡两岸审计暨港澳地区审计理论与实务交流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受到与会专家领导高度好评。
递归技术在查询辨别关联交易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15年,省政府安排审计厅开展国有企业关联交易审计,在错综复杂的公司股权结构中找出实际控制人,是审计难点。在这一项目中,审计人员使用了结构化查询SQL中的递归技术,通过自我函数的调用,不断循环查找企业的股东信息,最终找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专业化技术团队
在山东,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作业如同智能化的生产线一样,从计划管理、数据分析、疑点侦查、成果开发等环节均受益于大数据技术。而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
为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擅长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该厅专门出台《数据分析团队建设方案》,着力打造150人左右的“高精尖”团队,为审计项目提供数据分析指导和技术支持。团队建设旨在全面分析重要审计对象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综合运用查询分析、统计分析、多维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方法,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全方位、多角度的关联分析,发现疑点线索,揭示重大经济风险和隐患。
2014年222名次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该厅组成技术保障团队,在各市审计组配备分析人员,将数据分析贯穿全过程。据该厅巡视员黄利明介绍,刚开始,很多行业审计处室对经济责任审计不熟悉,习惯上用行业审计的角度去开展审计,而且很多处室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通过对各地数据集中分析,形成疑点供各地审计组参考核查,提高了实战力和角色转换。通过这种方式,还更为广泛地利用全省审计人力资源。
2015年,该厅对全省高速公路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抽调十余人组成数据分析团队,集中采集海量数据,对采集转换的收费数据、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数据、招投标数据、计量支付数据、运营财务数据、报表数据,以及工商、财政、税收等外部数据纳入到企业分析平台,编制分析模型模块,筛选疑点数据,查找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编制高速公路专项审计问题索引,分发各审计小组进行核查,提高了打击精准度。
为了夯实攻关团队的基础,该厅还设立数据分析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选定1至2个重要行业和部门开展数据分析审计。对数据分析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安排参与重大审计项目,提升团队实战能力。目前,全省已有4435人通过AO认证考试,占全省审计业务人员的75%;有1138人通过省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386人通过审计署中级考试,支撑起大数据审计的强大人才基础。
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产生的效应
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促进该厅各项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效应。
效应之一:提升了审计工作水平,形成新的战斗力
大数据技术带来新的生产力,审计工作模式的重构,使该厅的审计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如,2014年全省农信社审计项目中,该厅通过将农信社信贷业务数据与地方税收征管、工商登记以及省金融办、省住建厅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大范围、多角度关联分析,对全省农信社系统119家法人单位的228万条贷款记录、7517亿元贷款进行了集中分析,累计开发四个大类59个审计模型,筛出39类6万多条信贷疑点,增强了审计制导精准度。当时审计组成员程鹏说,对海量贷款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借款公司的贷款审批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而实际执行的却是基准利率。信用社如何保持盈利?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审计人员警觉。经过细致查询,审计人员最终揭示了犯罪嫌疑人注册空壳公司商业贿赂农信社人员、骗取农信社贷款的的重大案件。因为大数据技术,这个项目全省投入审计人员不足150人,却移送案件线索和主管部门处理事项69件,聊城、菏泽等9市实现了金融审计移送大要案线索“零的突破”,受到省长郭树清和副省长夏耕的肯定性批示。
受益于大数据技术,山东审计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审计深度、广度实现拓展,人力资源也得到进一步改善。该厅巡视员说:“能够完成222名次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正是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不仅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还后续推出五年轮审一遍的计划,将经济责任审计推向全覆盖常态化的新高度。”2015年度,该厅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188.87亿元,与全年财政支出1.79亿元相比较,投入产出比为1:106,人力资源价值有了大幅度提升。
源自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优越性,该厅还先后组织完成了简政放权、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信息消费等20多项政策跟踪审计,对50家小额贷款公司等实施审计,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全省性的情况,为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仅2015年,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等省领导批示报告98篇次,也更加重视支持审计工作。省委办公厅转发《关于改进审计工作情况及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有关意见》,全面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省政府专门下发《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公共资金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优化审计工作氛围。
效应之二:推进了审计组织架构一体化管理,形成一盘棋格局
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带来的叠加效应,改变了传统的“人海”战术,充分显现了统一组织、上下联动、整体作战、协同推进的组织优势,增强了省厅对全省情况的总体把握,解决了各地受能力限制和体制因素影响审计成果难以全面如实上报的问题。
2015年该厅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数字化审计模式,对省本级、17地市以及138个县(市)的财政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采集、整理和分析,将4台高端服务器的资源分配到18个虚拟机,供省厅和17个市用于存储和处理数据,既做到业务应用的逻辑隔离,又使全省数据能够在一个平台上集中存储、快速处理。整合全省51名技术团队,加强多行业、多部门、多系统的数据关联分析,形成13大类78个事项的审计需求、33个分析脚本、4万多条疑点记录,以《财政数字化审计操作指引》和动态简报形式下发全省核查,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由相对孤立的分层式审计向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全省一体化审计模式转变,增强了精确制导能力。市县审计机关也得益于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将审计成果纳入各级“两个报告”,受到地方人大和党委、政府好评,显著提升了审计监督效能。如针对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问题,仅潍坊、德州2市就向司法和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8件。审计署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地方财政电子数据标准化工作,并印发《山东省审计厅标准化经验》供全国审计机关借鉴。
像省市县三级联动数字化审计一样,借助于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地税税收征管审计、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金融审计等审计类型都已经呈现出数字化联动审计的趋势,全省审计一盘棋格局基础更加稳固。
效应之三:促进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审计成果更加丰富
模式的重构,带来查证方法、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审计手段的突破升级成为审计攻城拔寨的制胜法宝,更加便利地查深查透查实违法违纪问题,直接带来审计成果的极大改善。如该厅在对某财政资金跟踪审计时发现,通过大数据筛查到滨州一家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都是负数,连续几年没有缴税,却一年之内连续获得了两项财政专项资金。根据这个案件,省里随即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堵住了管理漏洞。这种快速核查落实疑点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审计的一把“利剑”。
2014年该厅在全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审计中,将2013年8月纳入“营改增”范围且虚开发票较为突出的货物运输企业作为审计重点。在赴某县延伸时,对近20G的税收征收、发票开具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寻找出隐藏在宏大数据间的蛛丝马迹。3家位于该县城乡结合部的企业开具的运输发票量位列全县前三甲,根据税率、税额,审计人员倒推出3家企业运输营业额多则2亿多元,少则也过亿元,令人怀疑。沿着这一线索,审计人员最终查明了企业驻地街道办事处通过成立3家无实际经营场所、无实际工作人员、无实际经营业务的“三无”货物运输公司,大肆虚开运输业普通发票和增值税发票近两万张、金额近7亿元,财政部门支付税款差额补贴2000千余万元的重大案件线索。这一案件成为2014年山东省10起发票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在2015年高速公路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通过分析通行记录、免通行费台账,发现军车通行率普遍较高的疑点。当地没有驻军,会有这么多的军车通行吗?是不是存在违规减免问题?审计人员通过调取监控记录,最终发现了操作人员违规放行普通车辆的问题。
2015年对全省16市对17个县2012至2014年森林资源管理绩效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核减抽审县的森林覆盖率38%,移送毁坏林木、套取财政资金等违法违纪线索7件。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该厅移送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一直呈上涨态势。2013—2015年三年间,该厅共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等移交案件线索304件,涉及责任人员288人,比之前十年的总和还多。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山东审计工作踏上新台阶。2013年以来,全省共有4个项目被审计署评为优秀,有6个项目获得审计署表彰,数量居全国前列。
效应之四:推进审计监督模式创新,拓宽了审计监督领域。
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重构,推进了审计监督领域的外延拓展。信息系统审计是其中之一。2014年该厅在兖矿集团原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销售计量系统进行了审计,发现所属8个煤矿存在利用系统接口人为调节产量、虚假销售等问题。通过审计,促使企业升级系统,将各煤矿计量原始数据自动上传,减少了人工干预,堵塞了漏洞。
2015年,该厅正式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处,将信息系统纳入常态化审计领域。该处处长冯占国介绍,信息系统审计、电子数据审计是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演变中的必然产物,既是一道屏障,确保审计得到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又是一把杀手锏,密切关注数据安全问题。同年对28家省直预算单位信息系统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一些部门信息安全意识薄弱,5家部门的51个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权限由开发单位掌控,8个部门的77个系统源代码由开发商掌控或缺失,不利于自主运行维护或系统升级,21家部门的203个业务或财务系统使用了非正版数据库,一旦因设计缺陷出现安全漏洞,将发生数据丢失的重大事故。
今年,该厅又部署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尝试引入大数据审计技术体系,着手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在线监控系统和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以此获取自然资源资产整体变化趋势,发现和揭示违法问题。
泰山日出掀云海,黄河奔腾过东方。面对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山东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建构之路仍在路上,逐步实现由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向审计智慧化、智能化的纵深跨越。马青山厅长说,下一步将以金审三期工程为契机,全面加快审计工作数字化、智慧化进程,完善数据分析平台,研发审计专业软件,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审计管理的融合,着力建设“审计云”,在深耕大数据上狠下功夫,实现数据分析的系统化、立体化、全面化,并构建延伸至审计组、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指挥系统,实现审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应用软件和调度指挥的一体化,走好重构路,释放新动能,让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领航审计事业阔步向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