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助推区域旅游一体化
从区域旅游到全域旅游,“一圈一带”一体化旅游迸发出勃勃生机。
围绕“一圈一带”战略部署,依托区域旅游资源,我省深入推进旅游合作,加快建设山东省核心旅游区块和全国文化旅游高地,打造国内知名旅游协作示范区。截至目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建成旅游强乡镇177个、旅游特色村318个,西部隆起带已建成旅游强乡镇167个、旅游特色村332个。
整合开发,旅游更有竞争力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全域旅游则是将整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管理。
“依托济南、泰安、莱芜3市旅游资源,我们建立统一协调的旅游开发机制,统筹建设大泰山信息服务系统、智慧旅游系统、旅游安全系统,完善大泰山旅游环线和绿道体系,开发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泰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整合泉水和泰山优势资源,济南、泰安两市积极出台政策,编制有关规划,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济南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泉城济南”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工程列为全市“旅游产业促进十大工程”之一。同时,对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打造“泉城济南”文化旅游品牌提出了明确要求。泰安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全域旅游规划已形成初稿。
目前,“一圈一带”区域内各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相继完善,游客集散、交通换乘、信息咨询和产品订购等服务功能实现统一。我省大力推广济南“旅游厕所联盟”利用PPP模式建设旅游厕所经验,2016年年底前完成旅游厕所革命任务。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切块部分,用于支持旅游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原则上达到20%左右。
顶层设计,乡村游火起来
平邑县白彦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民间模式”火了。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民间组织牵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白彦镇已经累计吸引民间资本15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太皇崮云台寺景区、小青山景区、渔静轩垂钓园等乡村旅游景区(点)10余个。
我省坚持顶层设计,将行业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齐抓共管、协调配合,鼓励农民利用自有宅基地、闲置房屋和承包土地等,兴办乡村旅游实体,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已经发展乡村旅游经营业户6.4万户,从业人员32.5万人,创造出合作社+农户模式,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股份合作制模式,公司化经营模式等多种模式。其中,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有乡村旅游经营业户2.56万户,从业人员10.2万人;西部隆起带已有乡村旅游经营业户2.3万户,从业人员9.6万人。
省财政连续三年支持近6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发展,以“改厨改厕”为突破,完善基础设施。我省先后投入1.3亿元对1.5万户农家乐实施“改厕改厨”,省、市、县分别奖励8000元、5000元、3000元,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制定实施《乡村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强乡镇标准》等规范标准,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入手提升设施和服务标准。
外出培训是全省积极拓宽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的育才引智渠道中“走出去、请进来”的重要举措。在实施三批累计3000多名村支部书记、企业经理、农家乐业主等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交流的基础上,我省目前正在组织23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精准交流。
品牌建设助推旅游一体化
“水浒八百年,盛馐宴天下”。9月份,水浒文化节中水浒区域四县联动成为文化节的最大亮点,四县按照“大水浒、大旅游”的战略,大力推广水浒故里品牌,打造忠义梁山、好汉郓城、水韵东平、打虎故地阳谷品牌。“水浒之旅”精品线路中四个县区共同构建大水浒大旅游的框架,整合水浒旅游资源,打造水浒旅游精品路线。
自2013年以来,全省创意了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淄博、聊城、菏泽分别围绕“齐国故都”、“儒风运河”和“水浒故里”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成立推进领导小组,专题推进品牌建设。枣庄突出“儒风运河”品牌;临沂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淄博还设立5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和4000万元市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
目前,我省充分发挥省会圈和西部隆起带旅游联盟作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协商解决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一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统筹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提升天下泉城、齐国故都、平安泰山等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快形成以山泉水圣为主题和特色的文化旅游体系。
围绕区域战略部署,目前,我省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还存在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精品项目较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下一步,我省将以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和旅游度假区考核为手段,通过严格执行标准,提高景区、度假区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做好规划实施效果的考核,相关政策向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倾斜成为重点。我省将继续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到今年底,全省新建改建旅游厕所7106座(不含乡村旅游点户厕),提前一年完成旅游厕所革命任务。我省还将继续强化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扭转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