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速度”推进大涧沟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城市伤疤”3年内变“牧歌田园”
城市更新意味着人居环境改善、空间布局优化。让百姓享受发展“红利”,是十九大报告中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实践。
曾经作为农村自建房专项整治的“典型村”,大涧沟东村和大涧沟西村片区曾违建林立、环境脏乱,改变势在必行。今年7月,两村正式启动拆迁,为大涧沟生态旅游项目腾出空间。据悉,项目立足实施“城市双修”、推动转型发展,计划利用3年时间,努力建设集体验观光、休闲旅游等于一体,人与自然融合、湖光山色相映的特色近郊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与玉符河景观带相呼应,进一步提升泉水涵养能力,拓展区域服务功能,整体提高济南南大门形象品质。
曾经加盖成风 阻碍“生命通道”
城乡环境不仅是一个地区的脸面,更是发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几个月前,驱车至省道103线与绕城高速交会处的人都会发现:绕城高速以北,大片民房违规加建三五层,楼内基本不住人,有的甚至没有窗户,仅主体结构完工,侵蚀城镇资源的同时,严重破坏发展环境,成为南部城区一道特殊“风景线”。
类似的“风景”,在大涧沟东、西两村也曾较为普遍。实地探访时,驾车从英雄山路进入020乡道,往东南方向行驶不久便进入大涧沟西村,道路也随之变得狭窄起来。进村后注意到,不少民房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建和改造,彼此间距离较近。
“加盖严重,村民出行不方便,安全也是很大问题。”类似的情况,在邻近的大涧沟东村同样存在。该村村委会主任李存强说,今年年初村内有一户着火,消防车赶到时,由于路上停满车辆,原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当时是晚上,挨家挨户敲门把车挪开,消防车才开进来灭火。”
清除违建私建 促进保泉护泉
“以前这里山清水秀,家家户户都种着柿子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回忆起昔日的村容村貌,不少村民仍历历在目,“后来完全两个样,除了加盖严重、道路狭窄,村子没有下水道,环境一天天变乱、变差。”
据介绍,大涧沟东、西两村地处强渗漏带,是保泉护泉的重点区域,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养殖大村,村民建设了较多的房屋及棚舍。随着人口增长,不少村民通过加建房屋解决居住需求,由此造成村内房屋老旧、私搭乱建严重、道路拥挤不堪等现象。
7月探访时,在大涧沟西村村委会门口下车后往东步行数百米,发现道路最窄处约三四米宽,仅容一辆车通行。路中间,一条较浅的水沟贯穿整条道路。“受地势所限,整个村没有下水道,只能挖这样一条水沟,把每家的污水引流出来。”村民胡先生说,“下雨容易积水,走路甩一身泥,到了冬天更恶劣,路面积水全冻成很厚的冰,我们只能雇挖掘机来除冰。”
如今,总投资150亿元、规划占地1.8万亩的大涧沟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用短短 1 个多月的时间,协议签订率就达到99% 。大涧沟东、西两个村13000人、4179处院落的庞大整治体量,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城市开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市中人却啃下来了。随着大涧沟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落地,在“民事、民议、民决”基础上,该片区将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湖三区”,不仅将违建私建逐一清除,提升城乡环境及水源涵养能力,同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泉城有了最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