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走访“当代中国奇迹”感受中国制造魅力

22.03.2017  21:29

  很壮观,简直是工程上的奇迹。我感受到一种机械的美感,你看这么多港机粗大的钢筋,建筑领域很少有这种结构,每个部件都有它的作用,非常符合现代主义的审美。”曾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网络大V使徒子在洋山港建筑工地上,面对高大的起重机由衷地发出了赞叹。

  3月18-19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及环球网联合组织了“走进新国企——当代中国奇迹”第一期活动,邀请几位社交媒体达人走访苏州、南通及上海三地,考察苏通大桥、沪通大桥、洋山港码头四期和振华重工长兴岛基地等。虽然仅有两日的时间,但大家在一个个“世界之最”的项目面前,连连受到震撼,实地感受中国基础建设的成就,见证实现奇迹背后的拼搏与努力及其所凝聚的“中国制造”的魅力。

  “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突破,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然结果”

  “四最”是苏通大桥建设者们脱口而出的一个词,它是指苏通大桥呈现给人类的四项“世界之最”:最长跨度、最高桥塔、最长斜拉索和最大规模群桩基础。来到苏通大桥展览馆前,环球网记者一边远眺线条优美的大桥和主塔,一边看着眼前的钢护桶、钻孔桩及墩身剖面模型,感受着建桥时的攻坚克难。

  斜拉索桥的最大跨径不能超过900米,这曾是国际桥梁学界的一种共识。然而,连接南通和苏州两地的苏通大桥却突破了不可能,主跨度达到1088米,成为人类首座主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对于这项突破,中交二航局员工焦贤模解释说:“苏通大桥其实是中国制造能力升级的具体体现。当时设计修建大桥时需要满足两艘5万吨集装箱货轮的相向通行,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所以跨径需要超过千米。无论是通航需求还是大桥建筑要求,这些都是中国制造能力的升级,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虽然建设者们只是以“中国制造”的水到渠成来轻描淡写苏通大桥的落成,但历时5年的鏖战,工人们的的确确有过失败,更有过值得大书特书的创新发明。曾参与苏通大桥几大项目建设的中交二航局建设者周明生讲述了“筷子插在豆腐上”的攻坚故事。苏通大桥所处水流湍急,土质松软。为了克服桩基难题,建设者们把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群桩扎在水下,托起1个足球场大、6层楼高、体积6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主塔承台。最终,钻孔桩在软土上牢牢地扎下了根。

   “现在造桥就要讲精品,一座要比一座质量好”

  “工程所用钢材量约48万吨,那是多少呢?”环球网记者随同网络名人们一起来到南通的沪通公铁两用桥建筑工地,看到钢架交错搭建,有感于用钢量的庞大,正在视频直播的大V们开始形象地给网友们对比计算结果:“沪通大桥相当于68个埃菲尔铁塔或是12个鸟巢”。

  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梁是沪通大桥的标签。沪通大桥上层为六车高速公路,下层为四线铁路。环球网记者一行乘工程电梯登至铁路线层察看施工中的一些细节,工作人员特地让人们留意硕大的螺栓、粗壮的桥墩,因为这些都与大桥的荷载度有关,也是大桥的难度体现。工作人员还将沪通大桥与世界桥梁跨度最大的俄罗斯岛大桥做了一番比较。俄罗斯岛桥中央跨度达1104米,比沪通大桥跨度多十几米,但它只是公路桥,因此荷载量远远不如沪通大桥。

  “沪通大桥要成为精品桥梁的代表。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造桥能力,树立百年桥梁的品牌。”在现场,环球网记者一行幸运地遇到了中交二航局沪通大桥经理杨志德。杨是全国劳动模范,主持修筑了十四座长江大桥,经常被人们冠以“桥星”的称呼。谈到这些年的修桥感想,他说:“中国的造桥技术与能力已经领先于世界,但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把桥建起来能通车就行。我们这个时代的造桥要讲精品,一座要比一座质量好,外观更美观,管理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这些建设者们的愿望。”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毛主席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所作的题词。如今,沪通大桥很快也会成为跨越长江流域上的100多座大桥之一,天堑不仅变为通途,更是成就了更多的一小时经济圈,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洋山港无人码头,就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这个巨无霸式的岸边集装箱桥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岸桥”)价值1亿元,那边的自动导引运输车比兰博基尼还要贵。”刚到上海洋山港码头四期的网络名人们被眼前机械的巨大身影及身价所震撼,赶忙用微博和视频和网友们分享了码头给予自己的第一印象。

  “与之前的三期码头相比,智能化是四期最大的特点。”洋山港四期总设计师刘广红介绍道。环球网记者一行看到正在同时装卸两个集装箱的岸桥是无人操作,负责运输货物的平板车也是靠埋在地下的磁钉,读取地理信息,并自动导引车辆在目的地之间穿梭。“虽然现阶段我们还在调试之中,预计可以减少70%的装卸工人,而效率则可以提高30%,每小时传输目标可达到400箱。”刘广红认为,洋山港四期无人码头极有推广意义,“它不只是一个码头的效应,所带动的是整个装备制造业、整个信息系统,是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标志。”

  大V们在发出赞叹的同时,也看到了一边的茫茫大海,情感作家苏芩深切地感受到了工人们在建设过程所遇到的身体和心理挑战。她对环球网记者说:“他们工作很辛苦,尤其是在孤岛环境工作,是对心智和欲望的极大挑战”。战争史研究WHS也感叹说:“站在百米高的岸桥之下,感觉到人的渺小,同时又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自2005年正式运营以来,洋山深水港吞吐量年均增长约20%。因为有洋山港的支撑,上海港自2010年起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

  中国交建交通建设报总编辑米金升给环球网记者罗列了一组数字,他说:“1368年,威尼斯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产生。1484年,西班牙人开始地理大发现,巴塞罗那港由此成为世界第一大港。1588年,伦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位置。1894年,纽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国,20世纪被称为美国世纪。2010年,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未来的中国,确实给人以无限遐想。

   “凡是有码头的国家,我们希望就要有振华起重机”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起重机下鼓励美国制造”,几年前曾在中美网络上疯传的一段趣事,此时又一次被走访振华重工长兴岛基地的大V们旧事重提,共同感受振华重工强大的存在感。

  走在基地园区内,看到园区内一排排刷有不同颜色的起重机。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说:“我们这儿又称起重机万国博览会。你们看白色的起重机是要运往加拿大,浅蓝色的要运往哥斯达黎加,那边是要运往哥伦比亚和印度。一台岸桥约有3000多零部件,全部都是国产。”

  据介绍,振华重工的港机份额连续18年占据全球市场第一,原来占70%多,自2016年升至82%以上。其中,占七成订单来自海外,欧美码头90%以上使用的是振华重工的机械。

  “大国重器”——很多网友选择这个词来形容以振华重工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刘启中,向环球网记者阐述了振华成为国之重器的原因。“公司一直在提倡创新,致力于研究最新技术。公司成立后的前几年,我们通常会观察外国人怎么做,慢慢地发现,他们在观察我们怎么做。多年来在技术方面的革新,让我们不知不觉超越对手。振华公司生产的每台设备都是按照用户定制,有两千多位工程师专心于做这样的工作,很多西方公司并不愿支付这个成本。”

  振华重工是中国交建控股的上市公司,其市场拓疆路线实际上是先国外、后国内的一种“逆袭”。对于无可匹敌的业绩,刘启中谦逊地认为是机缘巧合,是美国等具备话语权的国家帮助振华进入了全世界。不过,他更加强调:“对用户负责是赢得回头客的重要条件”,他还掷地有声地说:“凡是有码头的国家,我们希望就要有振华重工的起重机”,透露出非同一般的自信。对于振华重工全球市场份额升至80%以上,产业研究专家杨建国也非常看好这一趋势,他认为:“中国港机制造业引领世界潮流,将在未来‘一带一路’大格局发展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活动期间,网络名人们实时与网友们分享心得。90后超模冠军魏蔚表示,作为90后应该多走走、多看看中国的伟大成就。电竞主播伍声也表示,父母也在国企工作,看到中国基建成就,有点小震撼。经常在微博上进行科普的大脸撑在小胸也经历了“审美”的洗礼,她说:“以前觉得美的东西就是自然景观。这次才发现,这些大工程是人类创造的奇迹,能感受到一种硬朗的美。”活动在网友间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3月21日早上,此次活动所设置的微博标签#走进新国企#与#当代中国奇迹#的阅读量分别达到3700万人次和8072万人次,网络名人使徒子的两个视频直播都超过100万人次。很多网友或为“大国重器”点赞,或由衷地发出“历害了,我的国”的赞叹。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