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进口问题明显 我国大豆进口量超消费量2583万吨
大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入世以来,原本是大豆主产地的中国,却成为国外特别是美国大豆的“肥沃市场”,一些外企也获得了事实上的大豆收购定价话语权。而且,面对转基因大豆,国内种植者有时“不得不用”。
当产业链以进口大豆为主时,一些外企一方面压低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又“猛抬”大豆油价格,最终导致我国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连年缩水,进口大豆的空间显得更加开阔。
面对压力和挑战,我国开展大豆等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如今,改革已进入第二年,大豆主产区境况得到了哪些改善?目标价格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价格倒挂用量增加
近期,期货市场豆油震荡,而豆粕依旧不振,“油强粕弱”是当前市场的重要特征。从稍长的市场周期看,油粕价格呈下跌之势。相关市场数据显示,豆油指数从2012年9月的1万点下跌到近期5700点,跌幅约43%;豆粕指数从2012年9月的4200点下跌到近期2500点,跌幅约40%.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对记者表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大于求及国际市场价格走弱。目前看来,供大于求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量进口。过量进口并不缘于消费需求。大型国际贸易加工企业已不单纯依靠满足消费需求赚钱,而是通过金融衍生品、国际贸易差价、期货市场对冲赚取利润,大豆及相关大宗商品早已成为金融标的物。比如,企业在美国买入一船大豆,就可同时按照成本加利润的原则把豆油和豆粕产品在期货市场卖出去,现货市场变成利润的补充渠道。近年来,我国存在明显的过量进口问题:2014年我国大豆产量1200万吨,进口转基因大豆7140万吨,用量8340万吨,占全球2.7亿吨消费量的30.89%,而同期我国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9.1%.按此测算,我国应消费大豆5157万吨,多进口3183万吨。即便按照我国公众饮食特点,将豆制食品消费600万吨剔除,进口量也仍多出2583万吨。
二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过度加工需求。1996年以前,我国大豆加工产能在1000万吨左右,至2014年底已超过1.4亿吨。大豆市场国际化程度高,“暴涨暴跌”能快速带来利润。而只要看到利润,新增产能便会大量进口开工生产,并将油粕产品通过期货市场卖给投机者以赚取利润。
三是商业库存。新建商业中转库存应被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连锁超市进入中国以来,我国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仓买迅速发展。这些新建市场不但货架要有存货,也要有中转库存。居民消费需求是稳定的,但每新建一家超市或卖场,就会产生相应库存。按照相关统计惯例,这些库存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会被分类在消费需求中,但在市场增速企稳或回落时则会“变成”供应压力。如果库房、货架都放不下,就到超市门外低价促销。
至于国际市场价格走弱,主要原因在于美洲大豆供应增加。同时,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加工产能过剩以及需求饱和等因素,也反作用于国际市场。此外,也有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担忧而产生的影响。
然而,价格走弱是否真的意味大豆下游产业也随之走弱?价格走弱对当前大豆价格又有哪些影响呢?对此,王小语坦言,大豆下游产业是否随之走弱,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也正在分析。
国内市场上,大豆价格依旧“内外倒挂”——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目前均价为3000元/吨;而国产大豆价,目前黑龙江为4000元/吨。需要注意的是,国产大豆需求量已开始好转。“黑龙江生产的大豆用量确实在增加。”王小语表示,2015年,黑龙江主产区消费量好于过去几年。
国产大豆向好态势初露端倪,与目标价格改革密切相关。
面对近期大豆价格不振,王小语表示可能并非坏事。“从发展大豆产业的角度看,我们协会更主张国产豆与进口豆同价竞争。这样,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低,贸易商经营成本也低,这有利于大豆‘走出’黑龙江。而农户即使‘低价卖豆’也不亏钱——因为目标价格补贴已经把差价补给了农户。”
对当前产区大豆价格,王小语认为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后,产区的豆价既没有“高”到满足豆农收益预期,也没有超过国家颁布的目标价,更没有“低”到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当的价格水平。“今年3月底采价结束时,产区豆价快速下跌到3800元/吨。甚至再现了‘补贴拿不够、企业不开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目前尚无定论,各方仍在积极研究。
目标价格助推发展
当前国产大豆价格难以让各方满意,豆农“惜售”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初,我国开始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这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的大豆临储政策终结。这一年,一些豆农在观望中选择了“惜售”。
销售不畅,开始出现质疑目标价格作用的杂音。对此,王小语表示,是否“惜售”,是豆农对市场走势做出判断后的市场行为,不能作为评估目标价格是否发挥作用的指标。
实际上,“惜售”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是进口大豆低价影响。大豆目标价格采价期间,沿海销区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港口分销价为3200~3400元/吨,沿海地区比黑龙江产区低700~1000元/吨。
其次,玉米临储收购吸引市场主体参与。黑龙江省虽然参与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但玉米仍执行临时收储政策。玉米的收购、烘干、仓储,最终费用都由国家出,利润稳定,而经营大豆则面临较大市场风险。
最后,产区价格“前高后低”,市场对收购有一定影响。目标价格执行初期,产区大豆开秤价较高,其中,2014年10月初黑龙江收购均价4500元/吨。采价期临近结束时,比如2015年3月23日,黑龙江均价4060元/吨,下跌440元/吨。粮库、贸易商及部分油厂,都感知到价格下跌风险,转而经营承储玉米。
但王小语观察,一些大豆制品加工龙头企业附近收购情况仍然“说得过去”,“益海嘉里、九三粮油、禹王蛋白等企业的收购情况还要比一般水平更好些。”
产区种植面积是另一个焦点。有观点认为,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与2014年相比减少832.6万亩,降幅为26.2%;2014年大豆单产达到历年之最,以正常年份单产计算,2015年黑龙江大豆减产数量将达171.5万吨,降幅达35.5%——这将是自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连续第五年减产。
目标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初衷,在于有效抵御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冲击。毕竟,“豆贱伤农”,影响了种植积极性,也导致种植面积缩水。
那么,大豆目标价格的实施究竟有无扭转连续减产局面?2014年,记者采访王小语时,他曾明确表示,“2014年大豆种植面积首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今年情况怎样?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是增加的。”王小语对记者表示,经反复核实,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今年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5月底、6月初才发放,作用刚刚开始显现。”
王小语对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充满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政策对大豆产业的助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而且还应坚定不移加以推进。“不仅限于大豆品种和东北主产区,在其他地区、对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也应开展试点推进。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通过将价格交给市场,有利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推动产业发展。”
调整完善没有终点
目标价格效果初显,让国产大豆的“守望者们”看到了曙光,扩大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呼声渐起。那么,应当如何科学扩大呢?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黑龙江省农户垦荒能力极大增强,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但许多土地并没有进入国家统计内。这导致国家支农补贴在黑龙江省被“摊薄”。
王小语表示,因面积“摊薄”,黑龙江省农资综合补贴大幅低于相邻的吉林省——2014年,黑龙江每亩70元左右,吉林则为每亩133元左右。整体算下来,黑龙江省少得农资综合补贴100多亿元。在进一步做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时,应避免“面积摊薄挫伤农民积极性”。
此外,大豆与玉米“争地盘”的问题,亦应在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中加以注意——既需对已有政策进行调整,又要扩大目标价格范围。
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王小语表示,由于大豆单产不到玉米的1/3,将大豆面积改成玉米,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得到奖励,这使部分地方政府对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缺乏积极性,也导致了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畸高”,反过来又使目标价格改革效果打了折扣。“种植结构不平衡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应当适当调整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王小语建议,应当调整产粮大县入围条件及奖励政策:一是东北主产区产粮大县入围条件增加“大豆面积不少于属地粮食总播种面积1/4”;二是产粮大县标准,大豆品种按“1×3”核算粮食产量或商品量,从而鼓励提高大豆单产;三是奖励因素所占权重方面,在原有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加入“单产”评价,以推动大豆种植水平提升。
王小语认为,应当对大豆主产区试点玉米目标价格改革。东北主产区虽然取消了大豆临储政策,进而施行目标价格补贴。目前,玉米、水稻仍有临储和保护价政策,企业收储玉米、水稻,国家出费用,利润稳定,而大豆则需面对市场风险。“随着大豆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试点单位已积累了一定操作经验,建议在东北主产区试点玉米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从而推动主产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摆脱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局面。”
王小语表示,从实际工作可以看出,有少部分流转土地农户和土地经营者“在谁获得目标价格补贴”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应当加强政策普法宣传,减轻基层部门工作压力。“试点期相关调研发现,部分豆农土地流转不使用规范统一的流转合同,个别仅口头协议。在核实面积、发放补贴等环节增加了政策实施成本。落实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应当抓紧建立全国联网登记制度,以便国家对耕地资源及农村事业做到全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