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疃大集印刷版春联"一统天下" 手写春联缺市场

30.01.2015  12:51
  进入腊月,不少市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购买 春联 跟“”字了,“大年三十贴春联”无疑是很多人寒冬腊月里最温暖的记忆。1月29日,记者来到 日照 市东港区 荷疃大集 ,发现不少摊位上早已摆好了春联等喜庆用品,仅有的一两家手写春联却销售遇冷,印刷版春联呈现“一统天下”的阵势,缺少了传统的笔意墨香,年味儿还足吗?

  现场>>>

  一上午没卖出10份手写春联

  1月29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东港区荷疃大集,“这只土公鸡已经养了两年多了,要是买回家煮汤喝,那肯定是味美汤鲜。”一位大妈吆喝着。“新鲜的蔬菜啦,干净又便宜,不好吃不要钱。”另一边,菜贩也不输气势,整个大集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集市上本是个热闹的地方,可是我这里的却有点冷清,生意真是不好做啊。”在学苑路南侧,卖春联的摊主田洪照告诉记者,他的春联都是自己用毛笔手工写出来的,本指望有付出便能有回报,可是没想到现在生意竟然这么惨淡,当天上午都11点了,他还没卖出10副春联。在田洪照的摊位上 ,记者看到鲜红色的大“”字、“”字等商品应有尽有,透出浓浓的年味。记者在此处停留了半个多小时,看到虽然时不时有市民前往此处询问价格,但是真正达成成交的却没有一个。

  手写春联市场到底如何呢?记者随后走访港城数家大型超市以及商场,发现市场上以印刷版春联为主,几乎没有手写春联。大部分店主表示,“一方面印刷版春联拿货比较容易,现在也不想费力写春联挣钱;另一方面印刷版春联花样多,外观比手写春联漂亮。”记者走访过程中,也遇到了几位卖手写春联的摊主,他们均表示手写的春联虽然有传统意义,但生意并不景气。

  探访>>>

  行情差,印刷版春联“一统天下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经有 1000多年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精湛的书法技艺是春联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么一副大门上的春联仅需要三块钱,这可比彩印机器打印出来的春联便宜多了,可是怎么就是不好卖呢?”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春联,田洪照无奈地说,现在市面上几乎都是机器打印的春联,很少有毛笔书写的了,俗话说“物依稀为贵”,可是真没想到会遇到这个市场行情,他觉得靠手写“”字的手艺将越发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田洪照告诉记者,一进入腊月,他便开始写春联,现在每天都要前往大集等地方销售,可是销量一直不行,一般每天就卖三四十元的货。记者顺着田洪照的摊位向西走了数百米,发现不少卖春联的摊位上都摆满了印刷版春联,摊主王大爷向记者展示他的商品,“这么一副大门上的春联仅需要十块钱,看看图案多漂亮啊,抓紧买一副吧。”王大爷说,一副普通的打印“”字一般5元/张,稍大点的卖到10元/张,而打印出来的春联,一副最低8元/对。

  人物>>>

  写了20多年,坚持卖传统春联

  “十八岁开始学毛笔字写春联,这都写了二十五六年了,我怎么舍得扔下这个老传统?”今年44岁的田洪照说,起初他仅是在过年的时候帮着村民写春联,后来在2008年的时候便开始靠写“”字、春联为生,每写一张收2块钱的费用,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现在的手写春联市场惨淡,但是我还是想一直写下去,不图能挣多少钱,只为了保留这种传统做法,手写的更有年味。”田洪照说。

  “写春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很多注意事项,还需要一身好体力。”田洪照笑说,他一般早晨六点多便开开始准备,一直到晚上才写20张纸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琢磨着如何裁剪纸张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另外还需要用热水兑墨,过程也是相当繁琐。另外,田洪照表示,在写春联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纸张不能出现褶皱的现象,如果有褶皱,写完的墨水便会顺着褶皱流淌。同时,写好的春联也应该平拿平放,然后需要晾晒一段时间才能存放。

  说法>>>

  新产品取代老产品是必然?

  作为春节必不可少的春联,如今随处可见。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很多老传统手工作品正在逐渐的被机器所替代,因此一些更有创意、样式更多的春联商品便大量涌入市场,这同时给传统手写春联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提倡发扬传统春联作品,因为这样更可以体现出“”的味道;而有些人认为新产品替代老产品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手写春联市场惨淡这一状况,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位市民,60多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他今年就打算买上几幅手写春联,这样更能体现出“”的味道。“早些年在农村的时候,每逢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会贴手写春联,现在一看到手写的春联便便能想起儿童时代的时光。”采访中不少中老年人觉得,虽然现在印刷版春联创意多、样式多,但“年味”却淡了。手写春联渐渐隐退的背后,更透出传统文化的遗失。

  年轻人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一方面机器打印的春联图案丰富、画面精致,而且样式也多,选择空间也大;另一方面,机器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人工,这在很大程度上便提高了产量。”采访中不少年轻市民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产品替代老产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记者 孙亚林 朱红苇 实习生 冯晓慧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