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用花坛装点的国家“表情”

28.08.2015  12:10

  8月26日拍摄的天安门广场长城主题花坛。 8月26日零时,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承建的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花卉全部布置完毕。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如果说天安门广场像中国的“脸”,那么,广场上的花坛则装点出了这张脸各式各样的“表情”。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一直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今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又将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作为阅兵背景,天安门广场竖起了两个总占地3000平方米、高十几米的长城主题花坛,使用了近10万盆花卉植物。

  这组花坛并排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每一个都由用植物搭建的烽火台作为主景,底座则由花卉、松柏以及景观石组成,其上分别立有“1945”和“2015”两组年份数字。在“1945”的花坛上,还有一群白鸽雕塑。

  这两组花坛历经连续半个月的施工,于昨晚竣工。

  建造“长城”的整个工期,李玉鹏都和工人们守在天安门广场。这位63岁的老师傅本应退休3年了,但单位让他作为施工队的资深顾问留了下来。

  1986年,北京花木公司第一次在天安门制作国庆花坛。此后,每年以国庆时期为主的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沿线节日花坛摆放工程都由这家公司负责。

  “从30年前我们单位第一次进广场,我就在这儿,每年都没离开过。”李玉鹏满口京腔地概括了自己的工作履历。

  在老师傅看来,花样翻新的花坛背后,是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

  李玉鹏回忆,1986年首次在天安门广场设置主题花坛时,用的东西简单,工艺也比现在差很多。“为了让石板铺成的天安门广场‘长’出花坛,工作人员要在特制的土簸箕上铺上一层土,再把花栽进去。”

  而对于延安宝塔之类的立体花坛,要提前做好简单的骨架,然后钉上一层钉子,在钉子之间填上掺了麦秸、增加了粘着力的黄土泥,包裹上麻袋布固定,再用铁钳子戳破麻袋布,把带根的花草载进去。

  如今,工人们普遍使用“卡盆”的工艺,即直接把花盆卡在骨架提前设计好的圆圈中,花盆底部铺上海绵,供应水分。

  花坛浇灌的方式也从最初用水车喷灌,发展到了如今包括渗灌、滴灌、喷灌在内的多种方式。今年的长城主题花坛在载种花草之前,工作人员就已把渗灌管铺设进了基座的泥土中。

  新技术也被使用在了花坛骨架的设计中。在2014年和今年长安街沿线的部分花坛中,设计师采用了3D打印建模技术,精确定位摆放花卉,让花坛形状更加精确。

  如今,几十万盆花卉只需在半个月时间内就可在天安门广场组成各种花坛,而在摆放过程中,燕子、麻雀等鸟类都会被吸引而来。

  据北京花木公司花卉研发暨种苗中心技术质量部部长陈菊介绍,最早布置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只有3、4种花。“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开始引进外国品种。到了2008年奥运会前夕,公司建立了新品种研发基地,着重于自主研发。”

  为什么要自主研发新花卉?这是因为国外引进的花卉“水土不服”。

  “很多从欧洲引进的菊花花期都在深秋,如果想让它们在中国的节庆日开放,就需要在大棚中进行‘短日照’处理,模拟深秋日照时间,这样无疑会增加许多成本。”她说。

  北京花木公司把新品种的研发重点放在红色与黄色的菊花上,这两种国旗上出现过的花色被认为是天安门花坛的主色调。

  在公司位于北京顺义区的新品研发基地,带着遮阳帽的27岁工作人员王中轩说:“每周都要给这些花打分。”

  用一场残酷的“选秀”来形容菊花新品种的育种过程并不夸张。据了解,在第一年栽重的十几万颗杂交所得的菊花种子中,只有300颗左右植株能被挑中到第二年的复选。在复选中,这些植物被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和选择,最终往往经过三、四年的实验,才能有两、三种菊花被申报新品种,投入使用。

  “扦插繁殖是无性繁殖,性状基本上不会改变,但在实验中,有的生命力不强,只繁殖了5、6棵就出现死的,那就要淘汰掉。”王中轩说。

  除了要保证生命力,菊花的外表也很重要。“要挑不需要修剪形状就很圆整的,开出花来要覆盖住表面,整个植物是圆形的。另外,枝条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太软下雨之后花球就会被雨水坠得分开,太硬运输过程中会有折断。”他说。

  去年,2011年就开始杂交实验的“绚秋”系列三品种和“重阳”系列两品种菊花投入到了天安门花坛的摆放中,这是我国自主培育花种29年来首次在广场大规模摆放。

  其中,“炫秋”是黄色的菊花,而“重阳”为红色。

  由于红色的菊花在日照下多数容易褪色,大量投入使用的菊花还是以黄色为主。“我们主要是选择褪色不是很明显,而且很喜庆的中国红。”王中轩说。

  原标题【 天安门广场:用花坛装点的国家“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