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

26.07.2015  00:29

  作者: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岳谦厚 韩晋成

  太行山是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坚强堡垒,太行山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太行山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为中国抗日战争和革命走向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救星共产党,国家干城八路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恪守承诺,八路军主力相继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抵抗日军强大的正面攻势。11月8日,太原失守,在华北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抵抗基本结束,逐步进入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时期。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区沦于敌手,日军占领了山西境内大中城市及铁路和公路干线,广大农村地区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吕梁山、太行山等山脉为依托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全面的游击战争,并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抵抗遥相呼应,互为依存,共同支撑了华北持久抗战和全中国持久抗战大局。

  抗战时期,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密切关心民众生存和发展。1941年至1943年日军数次大规模入侵太行山腹地,许多村庄被摧毁,大量牲畜、粮食被抢被烧,不少百姓惨遭杀戮。日军被逐出太行山后,边区政府立即领导人民重建家园。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先,所有服务于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均实行低额津贴制,行政人员生活费和津贴比雇农工资还低。1943年7月,中共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专门强调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富民思想。9月,在晋冀鲁豫边区生产动员大会上,邓小平又阐述了开展大生产的意义,即“部队只有枪而没有饭吃是不能打仗的。如果我们不帮助群众搞生产,人民倾家荡产,不能进行再生产,人民就会反对我们,我们就会弄到既无饭吃又无群众的地步。”太行区根据会议精神提出每人开荒两亩的任务,并在劳动力组织和生产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部队和机关人员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据统计,1944年仅太行军区开荒就达120042亩,所产杂粮、土豆、蔬菜及手工业和商业收入折合小米9709276斤,部队办公和杂支费等全部自给。

  在激烈的战争状态下,中共和边区政府还积极推进有利于群众的社会改革,边区政府将改善民生、珍惜民力与爱护民力作为政策制定的立足点,各项政策均以战争需要和根据地自身特点为依据,因应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要求。针对根据地农民负担过重、民众生活贫苦及商品经济落后的实际,边区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合理减轻负担、实行减租减息、厉行节约、整理村财政、肃清贪污浪费、发展集市贸易等工作,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1942年到1943年冀西、豫北、晋东南先后遇到持续旱灾,疾病蔓延,耕畜倒毙,人口减员,日伪军的疯狂抢掠更是雪上加霜。在此形势下,边区政府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领导群众同天灾人祸进行顽强斗争。通过减免灾区负担、安置灾民移垦、开展社会救济等工作,使根据地人民度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各根据地抗日政权又号召群众大力开展生产度荒,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在战胜自然灾害过程中,边区政府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如1942年太行区减免受灾严重的六专区公粮675万斤,1943年又减少232万斤。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拨款235万元、小米20万斤,组织灾民开渠修坝,在漳河两岸修筑了固新、清泉等大堤十几条,开辟滩地万余亩,开通22里长的黎城漳北大渠、26里长的涉县漳南大渠,增加水田6783亩。此外,太行区党政军民各部门普遍开展节约运动,部队每人每天节约小米2两,地方干部节约4两,将省下的粮食全部救济灾民。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兵民是胜利之本”,根据地人民的人力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先后进行“三路围攻”“八路围攻”“九路围攻”,实施“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发动“百万大战”“铁壁合围”等数以百次的扫荡或报复进攻,面对日军疯狂进攻和残酷杀戮,“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成千上万群众加入抗日队伍。太行山上的人民群众将多年不用的长矛、大刀、土枪、土炮找出来武装自己,组织自卫队,打击日军,并踊跃从事诸如站岗、放哨、送信、带路、运输等抗战勤务。各地群众在山头之间、村庄之间设置诸如消息树和鸡毛信等联络信号,以使我方指挥机关及时了解敌人动向。各地普遍建立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形成“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抗战热潮。

  民兵组织是根据地群众在人力方面最重要的支持之一。太行根据地民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各村群众在民兵保卫与掩护下,能够有计划地转移,能够在战争中坚持生产,而正规军队有了民兵配合则进一步扩大了战斗的群众基础。太行区民兵为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9月在八路军创建太行根据地时,太行民兵率先参加了著名的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和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等战役。在与日军进行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斗争中,太行民兵全力以赴,他们在敌腹心区攻据点、断公路、割电线、炸桥梁、袭运输,断敌给养,捕捉敌特汉奸,摧毁敌维持会,开展“双减”运动,囤积抗日公粮,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以无私奉献保卫了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太行民兵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创造出诸如伏击战、围困战、窑洞战、麻雀战、地雷战等种种奇异战法,使日军屡屡受挫。

  八年抗战中,太行区先后有117573人参加八路军。当时仅14万人口的武乡就有9万人参加工、农、青、妇和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有1.4万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等抗日部队。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八路军一二九师由进入太行山时的9000余人发展到1945年9月的近30万人。

  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太行根据地群众在自身财力物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源源不断地供应抗战所需的大量粮食、被服和军需物资,承担了庞大的战争费用和繁重的战勤服务。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打扫战场、维持治安,使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充分保障。百团大战期间,晋中地区广大群众积极储备干粮熟食、破路工具,支援过往部队靠牲口驮甚至肩挑人扛送往前方。据统计,仅战役第一、二阶段晋中地区就出动民兵2万人,动员群众7万余人,征调牲口4500头,供应军粮1.4万石、电线杆1800根、柴草100余万斤、军鞋3万双、蔬菜2万斤、羊1000多只。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战争期间,无论太行山上抑或漳河岸边,广大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大力发展生产,使整个太行山区变成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的“兵站基地”。同时,太行人民亦因日军大规模进攻和报复性扫荡付出了惨重代价。

  (一)人力损失。由于日军疯狂扫荡,许多太行人民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或被迫背井离乡加入难民大潮,或因生活拮据病饿而死,导致大量人口消耗。据统计,黎城等25县有103949人死亡,67215人下落不明,294472人沦为难民,40502人成为鳏寡孤独,417805人因战争摧残患各种疾病。战争中,日军对无辜平民进行杀戮与摧残,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据统计,太行太岳区惨遭日军杀害25.6万人,被拷打163.6万人,致残9.26万人。日军还为供其所需大肆掠夺根据地人口,其中太行区被掳壮丁48.8万人,太岳区被掳9.3万人。

  (二)物资损失。日军为巩固占领区内的殖民统治,修筑了无数军事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占用大量良田沃土,且又因大面积土地被分割破坏或荒芜,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民失去衣食之源。据统计,上党区日军修筑军事设施占地113889.6亩,估计产粮1979032.41石,其余土地因战争影响亩均减产0.31石,每年减收粮食222050509.6石;日军一方面大量占用或毁坏土地使粮食生产受损;另一方面又对粮食进行直接抢掠。据统计,八年间日军在太行区烧抢粮食12056100石,征派49387962石;在上党区烧抢280801808.7斤,征派381048478.6斤。日军每次扫荡必大肆掠杀牲畜。据统计,八年间太行区损失牲畜279774头,上党区损失147750头。焚烧和毁坏民房亦是日军报复根据地人民的主要手段。1939年,日军发动“九路围攻”,辽武公路沿线民房被烧毁者十之八九。据美国人白修德等人描述:“日本人刚过去,他们在乡下留下了到处焦黑的破坏痕迹,有时骑马走过许多烧光了的乡村,走了一整天,只见一堆堆的废墟”。根据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和赢得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原标题【 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