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 续写东方传奇
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8周年的日子。如同人的青春年华,18岁的香港特区英姿勃发,却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除了民主发展进程因反对派议员阻挠而受阻,竞争力下降、科技创新动能不足、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等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抚今追昔,大多数港人在省思:这几年政治争拗是否蹉跎了香港转型发展的良机?香港原有的优势还能否保持?香港未来将何去何从?
共识:凝心聚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6月25日,周四,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在金融机构工作的香港市民邱先生像往常一样路过添美道去中环上班。看到立法会大楼外“占中”示威者留下的帐篷已被清除,街道恢复整洁模样,他松了一口气:“‘占中’不会回来了!”
去年长达79天的“占中”造成的混乱场面,让邱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它搞乱了香港,没有人得益。”
非法“占中”重创香港,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业和零售业。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今年前四个月,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游客同比下跌4.4%,内地访港游客仅同比上升6%。而之前几年的同一时段,内地游客一般是按年上升15%至30%。
李先生是尖沙咀汉口道一家做内地游客生意的珠宝店负责人。谈起“占中”,他就摇头叹气:“‘占中’一来,销售额立刻跌了三四成,每天都要赔钱。希望这种事不要再发生了!”
张女士一家四口住在深水埗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劏房里。7岁的大女儿睡在上铺,被褥旁边是储物箱,写作业都没有空间。下铺则是妈妈、3岁弟弟和2岁妹妹的栖身之所。张女士刚与丈夫离婚且没有工作,一家人除申请政府综援,每月都要借上约2000港元的债务。
张家是香港贫困家庭之一。虽然香港2014年人均GDP高达37777美元,但贫富分化严重,基尼系数已逼近联合国规定的0.6的危险线,现有贫困家庭45万户,贫困人口117万人以上,贫困人口率达17.6%。
纾解民困、缩小贫富差距,是特区政府近年来的施政重点。但立法会里反对派议员频繁“拉布”(冗长辩论,拖延表决),阻碍政府施政,让不少经济民生改善措施举步维艰,许多公共工程延期搁置,额外开支暴增。2014年,特区政府提交的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议案虽获立法会通过,但财委会未及时批准拨款,导致议案失效。业界人士叹道,香港的科技创新本就落后,如今一误再误,不知何时才能弥补损失。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认为,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例如人才与科研,香港均很缺乏,原有产业亦逐步萎缩,现单靠股票市场支撑,“‘老本’丢了不少,创新又不做,只是坐等运气来。”
专家指出,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单一,欠缺长远竞争力;土地供应失衡,房地产价格高企;创新产业无足够资金与动力,市民创业意欲较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需求。此外,部分港人的视野日趋封闭,不再保持开放的胸怀也令人忧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香港曾连续12年高居的“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地位,已被深圳取代。这敲响了香港丧失领先地位的警钟。
对此,多位香港政商学界人士指出,几年来香港政治争拗不断,是竞争力下跌的主因。在“后政改”时期,香港社会应息纷止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在政改法案表决次日,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宣布,政府将优先向立法会提交11项关乎民生和经济的拨款申请。这一措施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与好评。
“香港公民行动”6月底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香港市民盼未来致力发展经济民生。“香港公民行动”主席陈财喜说:“社会应聚焦经济民生,追赶过往错失的时间。”
亡羊补牢,奋起直追,已是当下香港民心所向。邱先生说:“虽然普选法案没通过,但日子还要过,香港还要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