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夸大散户退出与生猪价格涨跌关系

02.04.2015  17:55

  最近十多天,全国生猪价格从南到北陆续上涨,浙江3月31日均价达到了13.76元(据锐奇数据),连一直价格较低的山东,均价也接近12.0元了。于是,业内有人开始分析了:从全国来看,散户退出越多的地方,价格上涨越快,于是盼望散户快速退出缓解“猪周期”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笔者认为:持这种论调的人,忽视了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一根本规律,散户退出多并不能与生猪供应量减少划等号。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支持散户继续养猪,也不否认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对生猪市场猪周期的影响,而是提醒业内各位,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生猪养殖当下面临的挑战。

  从2010年以来,由于工业制造等产业天花板效应渐显,一大批非农企业进入农业产业领域。这些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一出手就是年出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只,一个场就相当于三五十个甚至是几百个小型或散户的出栏量。从公开报道的情况看,湖北省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期间投入390亿元资金发展的“非钢产业”中就包括“养猪种菜”;以化工制造为主业的广东德美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入5.76亿元建设年产36万头的“草本酶生态养殖项目”;地产商美林基业集团,也斥资1.5亿元打造广州最大的单体养猪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和江苏九州投资集团共同向畜禽有限公司注资近3亿元,启动了鹅和猪的产业化生产;中国零售综合企业大连万达去年也进军养猪业,宣布投资10亿元……

  这些规模化养殖场增加了多少,对市场供应影响有多大,现在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中国年度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生猪出栏73510万头,与2013年相比增长2.7%。在行业普遍呼吁“去产能化”的情况下,生猪出栏量还在增加,增加的这一块儿,来自哪里——这个板子,笔者认为,不能打在散户身上。因为去年出栏生猪价格除5月份前后,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甚至以下,散户是没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赔钱养猪的。

  除了增加的生猪存栏量,国内猪肉成本价一直高于国际价格,也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据上海海关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出口猪肉平均价格为11.6元/公斤——这一价格就是猪出栏价格,在国内也得亏损!所以,国内养猪业要想继续保有国内的猪肉消费市场,就必须尽快提高养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可要降低生产成本,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人力成本在增加,环保要求必须要达到,饲料成本也居高不下……这些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企业压力大,国家就得掏钱。这是好多人形成的惯性思维,规模化改造有补贴,治污达标有补贴,这样杂七杂八算起来,企业好歹能持平了!在此,笔者大胆地说一句:其实国家没必要掏这部分钱,做好顶层设计就行了:中国这么大地方,能养多少猪?中国这些人,能吃多少猪肉?做好总体规划,把好审批关,就行了!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咱中国这个家有十多亿人,当家主事的就是政府。所以,养猪这件事,非政府作为,没人管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