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妇联顺应群众期盼 打造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近年来,禹城市妇联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市35个农村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探索出了一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新路子,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下午放学后没处去,没人管,安全没保障的问题。
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群众需求。市妇联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社区留守妇女要么在企业务工,要么经商,要么在农田劳动,特别是夏秋季节天长,孩子们四点半放学后,没处去,没人管,安全没保障,还有一些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孩子,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来带,由于老人年龄、文化等原因的限制,在教育孩子上力不从心。立足这一实际,市妇联指导帮助乡镇社区妇联,在留守儿童较集中、有活动场地、实际入住的新建社区和乡镇(街道)的中心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为了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市妇联联合乡镇、教育派出专门人员重新走访了全市中小学校、乡镇社区,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充分了解家长和孩子们的各项需求,并对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进行了完善充实,录入了《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同时,通过召开广播会、印发明白纸、入户座谈等形式,在田间地头、养殖种植大棚和群众炕头上等地点,广泛宣传开设“四点半课堂”的意义、作用、保障措施等,打消家长顾虑,组织招募留守儿童。
二、建好活动阵地,服务群众期盼。根据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突出“四点半课堂”服务广大妇女儿童的功能作用,坚持建、管、用并重,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选好管理人员。根据留守儿童数量,乡镇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物色招募了责任心强,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儿童管理教育经验的退休干部、教师和留守妇女组成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留守儿童课业辅导、特长培训等工作。其中辛店镇“四点半课堂”的教师队伍里有几位是受到妇联资助的在校大学生。她们在接受“春蕾”资金救助时,就签署了“春蕾义工”协议,在寒、暑假期间义务到“四点半”课堂任教。二是精心布置场地。以社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或者村级活动场所为阵地,对房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装修,用于“四点半课堂”,每处“四点半课堂”使用面积均在100平米以上,设立了四个功能区:课业辅导区、文体活动区、图书阅览区、谈心工作室。莒镇乡投资30余万元将“四点半课堂”进行升级改造,成立了儿童托管中心。三是完善活动设施。针对活动设施缺乏的实际,市妇联协调乡镇、教育等相关部门多方解决活动设施难题,帮助购置了桌椅、教学用具、图书、文体器材等必要设施。组织爱心巾帼志愿者帮助张庄镇“四点半课堂”解决了文体器材,购置了乒乓球、羽毛球、毽子、呼啦圈、围棋、跳棋、益智玩具等器材和图书2000多册。向市中办夏季社区“四点半课堂”捐赠图书1万册。四是落实补贴资金。对辅导人员采取志愿服务与适当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运行情况和学生数量,辅导老师补贴标准每人每月600元,补贴资金由镇党委、政府承担,每月发放一次。水电等日常费用,由社区党支部从办公经费中支出。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四点半课堂”正式投入运行。目前全市35处“四点半课堂”辐射到周边140多个社区(村),共照看留守儿童2600余人。
三、强化安全保障,丰富活动形式。对“四点半课堂”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建立健全了工作人员档案、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与留守儿童家长签订托管协议书,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每天下午四点半,辅导人员到学校把留守儿童接来集中看管,留守儿童家长下了班或忙完了农活,再来接孩子。这期间,辅导老师精心辅导孩子作业。做完作业后,孩子们在一起看书、打乒乓球、画画、下棋、做游戏,还可以与老师说说知心话。暑假期间,还延伸服务内容,“四点半课堂”变身“全日制学校”。这样就保障了孩子们的安全,也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还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为留守儿童家长传授科学教子理念,邀请交警来给留守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共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200余场次,培训家长5000多人次。组织大学生、心理专家等爱心志愿者,定期为家长和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家教咨询服务。“四点半课堂”运行三年来,广受家长和社会赞誉,真正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安全驿站和温馨家园,实现了孩子开心、学校省心、家长放心。
(禹城市妇联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