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筑起海疆数字文化长廊

26.11.2015  16:03

  山东省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区海岸线长达985.9公里,更有185座岛屿沿海分布。长期以来,千里海岸线与星罗棋布的岛屿,给当地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制造了障碍。而在近3年,上述情况发生了变化。借助数字文化资源和新兴传播媒介,255万威海民众开始享受同质、同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大庄许家的文化新风貌

  11月17日,在威海市荣成市大庄许家社区文艺活动室,居民王卫龙正在翻阅社区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操作手册。进入农闲以来,他每周的周二、周四都会来文艺活动室逛逛。“家里安了电脑,但咱也不知道怎么用。在这有文化辅导员,帮着给找找书、上上网,非常方便。”王卫龙说。

  在电子阅览室上网的居民许玉春也表达了类似感受。酷爱文学的她,以前想看书有两个办法,要么去15公里外的荣成市图书馆借书,要么等着预约市里的流动图书馆。现如今,许玉春只要走进社区电子阅览室,海量数字图书资源近在眼前,随意翻阅。

  大庄许家社区共有680口人,规模不大,但社区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

  近年来,大庄许家社区先后投资900万元,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并配套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文化大课堂、电子读报机等。尤其是数字文化设施的引进,让这个海边的偏僻小社区有了文化新风貌。

  记者在社区服务中心走访看到,公共文化一体机、数字渔家乐、远程教育电视网络及电脑一应俱全,居民可随时下载、浏览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及山东省提供的数字公共文化资源,内容涵盖电子书、影视、动漫、戏曲等多种形式。尤为关键的,是上述资源均可根据群众需求及时更新。

  社区电子阅览室配备的10台电脑,内置当地文化部门为其安装的全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软件,居民可直接浏览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享受与市区民众相同质量的文化套餐。

  海港渔家乐享文化服务

  同样在11月17日,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渔船“宁渔22”停靠在威海市石岛港。这天,“宁渔22”轮机长高林昌早早上码头等待,为了等一份“厚礼”。上午10时左右,一辆喷涂有“威海图书馆”标志的面包车开到码头上,高林昌急忙迎过去,和工作人员握手,领取他口中的“厚礼”:几本崭新的书籍。

  “有时在海上一漂好几天,船上的电视信号不好,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高林昌说,这两年的情况有了变化。在石岛港码头停靠时,经常有图书馆或边防武警人员过来赠送书籍,“在船上没事看看书也非常舒服。”

  辖区渔民、船员居无定所,没有时间到岸上的文化设施享受文化服务,是否能忽略?威海市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2013年起,威海市各级图书馆与辖区边防检查站、边防派出所合作,打造千里海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的“海港模式”。具体而言分两个方面:基础设施是借助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箱、电子书借阅机等媒介,为远离大陆的“海上文化沙漠”提供纸质图书、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机制更新数字文化资源,边防检查站负责发放图书,讲解公共文化一体机、电子借阅机使用,渔船负责软硬件保养。

  在威海市部分港口码头,经常还能见到“渔港法律援助中心”的小房子,那是“海疆书屋”。渔民在办理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等咨询业务时,可顺便借阅书籍,无形中扩大了海疆文化长廊的影响力。

  多种模式实现全覆盖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需因地制宜。面对区域内不同地区民众的多样文化需求,威海市创新推出了“海港模式”“渔村模式”“企业模式”等6种服务模式,在基础设施、服务机制、各方职责上各有侧重。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同时,努力实现均等化。

  威海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梅力介绍,到今年10月,威海市的互动互惠数字文化服务点已达436个,包括33个边防派出所、225个农村(社区)、12个港口等,实现了千里海岸线全覆盖。

  张梅力说,在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过程中,威海市文化部门注重与公安边防部门合作,双方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为提供持久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支持。

  在威海市石岛新港港务有限公司工作多年的宋兴文,经常到公司附近的“海疆书屋”借阅图书、报刊。在他看来,无论纸质图书还是数字文化资源,其出现在港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最起码说明文化部门做事比较细,也比较实。”宋兴文同时建议,数字文化资源的内容应更为丰富多元,更加与时俱进。

  威海市恒茂集团职工邹华丽是集团园区文体活动中心的常客。每当休班时,她经常到文体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看电子图书或查阅资料。“电子阅览室给我们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学习气氛,坐在这了解与工作、与生活有关的常识也很好。”邹华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