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辟蹊径发展商业体育赛事

17.12.2014  10:12

  编者按:  2014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会议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

那么,威海市的商业性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如何?发展商业性体育赛事应采取哪些措施?对此,威海市体育局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论证,就如何打造商业性体育赛事提出了进一步思路和打算。

 

商业性体育赛事发展现状

 

商业性体育赛事是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自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便开始尝试举办商业性体育赛事。1993年8月,“金果杯”全国四强男篮邀请赛首开威海商业性体育赛事先河,并特邀穆铁柱等知名国手来威献技,使全市人民大开眼界。此后,举办了两届“成山杯”中韩女篮友谊赛和一届“成山杯”四城市女篮邀请赛、“房发杯”全国四强女篮邀请赛、“篮协杯”全国甲A男篮邀请赛、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中韩职业足球俱乐部对抗赛、中韩(威海—富川)足球友谊赛等赛事。那些赛事的重要特点是政府部门主办,企业赞助,门票收入几近为零,赠票居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达不到预期。

2008年以来,威海市着力打造铁人三项品牌赛事和帆船赛。其中,铁三赛经过6年发展,办赛规模和社会效益不断扩大,2014年冠名费首次达到300万元,在市场化运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打造商业性体育赛事优势

 

铁三赛对威海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发展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威海举办的铁三赛是国际难度系数最大的铁人三项系列赛事,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形象的提升相得益彰。此项赛事在威海举行,是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一件好事,一件实事,对促进威海对外交流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威海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都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威海铁三赛已连续举办7年,正在向持久性的商业性体育赛事方向发展。品牌赛事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更得有耐心与定力,对于这一点,威海市举办的铁三赛事占有明显优势。不仅是举市体制得到充分发挥,优美环境得到全面展现,而且是自主打造、经费投入少、长远效益巨大。

品牌赛事的基本要素是时间持久。墨尔本、霍巴特同属澳大利亚海滨城市,一个举办澳网公开赛109年,一个组织霍巴特帆船赛69年。还有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办了136年,环法自行车赛110年,蒙特卡洛汽车大奖赛办了69年,澳门组织格林披治大奖赛也有60年。国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办了11年,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举办了7年等。

举市体制成为打造威海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先期优势。培育商业性体育赛事需要有清晰思路,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更得有耐心与定力。需要商业运作,也需要城市管理者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培育商业性体育赛事,前期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规模和效应后,可逐步转嫁到体育中介或企业,不断实现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不论国际国内,在培育商业性体育赛事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引导、中介运作、企业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举市体制是威海举办商业性赛事的先期优势,而体育中介运作比赛、企业投资主办比赛在威海仍处于起步阶段。

 

打造商业性体育赛事对策与建议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做大做强赛事经济。目前威海市办赛主体从以政府部门为主办赛,已经发展到市直单位、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办赛。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活跃竞赛市场,挖掘市场潜力。特别是多元化的办赛主体将在经营策划上进行多样化探索,对于提高体育部门的整体经营策划能力将起到积极影响。体育竞赛是全社会的体育竞赛,要坚持用开放和创新的思路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兴办体育赛事。作为体育部门,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引导,在政府支持下鼓励建立赛事中介,将社会办体育引入良性轨道,使之成为竞赛事业的新活力。要大力引进社会专业人才或团队,嫁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体育竞赛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发展的基础就越扎实、后劲就越足、潜力就越大。

提高赛事运作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体育赛事品牌战略,不仅要体现在赛事的高规格上,更要体现在运作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上。从宏观角度看,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对城市整体能力的考验,场馆建设、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宾馆旅游,缺一环则无力以继。从具体操作层面说,细节体现品质,细节决定成败。作为赛事承办单位,既要善待赞助商,给赞助商礼遇,又要善待观众、运动员及新闻媒体,实现多方满意、多方共赢的和谐局面。在推广构思方面,既要符合缜密、规范、严谨的要求,又能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夺人眼球,体现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网球大师们每次在上海出现都有亮点,从2005年的唐装,到2006年的中山装,2007年更加不同凡响,8名入选的球员,都获得被制作一樽与真人大小相同的兵马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运作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可以激发顶级选手的参赛热情,吸引各国爱好者观赛旅游,扩大赛事综合效益,从而切实提升赛事的辐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常开展交流培训,提高办赛队伍素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体育竞赛国际化、系统化程度不断提高,竞赛队伍不断面临新挑战。竞赛已经不是单纯的竞赛组织,而是涵盖了管理协调、市场开发、票务销售、新闻宣传、电视转播、信息技术、安全保卫、行政接待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单凭熟悉竞赛的规则规程已经不能够满足办赛需要。要经常性开展各类交流和培训,通过座谈会、典型案例汇报会、培训班、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交流,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坚持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体坛上的体育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培育和规范体育竞赛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

设立赛事专项资金,扶持培育重大赛事。体育产业在我国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在体育产业起步和培育阶段,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至关重要。北京市财政局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拿出5亿元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建议威海参照以上做法,争取建立体育赛事专项引导资金,通过补贴、奖励、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发展体育赛事。同时,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尽可能降低赛事组织成本,优化办赛环境,提高运作效率,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辐射功能和拉动作用。

注重赛事效应积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看赛事的规模和最好成绩。就铁人三项赛来说,不仅要参与的人多更要参与的面广,专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都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参与运动的大团体;另外就是比赛能出好成绩,如果一项铁人三项赛的冠军成绩是当年世界的最好成绩,那么这项铁三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二看赞助商的支持能否持久。目前中国赛事很难完全商业化,根本不能指望门票和转播权挣钱,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赞助商的资金支持是赛事组织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赛事要推广,必须做到双赢。搞好同赞助商的关系,这个赛事便成功了一半,这是品牌赛事营销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