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桃文化”,肥城“烧火棍”翻身

30.10.2014  12:01

从默默无闻的“烧火棍”,到走进上海世博会,占领全国80%的桃木雕刻市场份额,肥城的桃木翻身成了地方特色产品嫁接传统文化、实现价值提升的鲜活案例。为提升肥城桃木雕刻品牌价值,肥城市制定政策,对桃木制品原材料、外观质量、雕刻技法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引导企业走标准化路子。

   技师在雕刻桃木。(刘水 摄)

 

  从默默无闻的“烧火棍”,到走进上海世博会,占领全国80%的桃木雕刻市场份额,肥城的桃木翻身成了地方特色产品嫁接传统文化、实现价值提升的鲜活案例。
每年更新2000多亩桃树
桃木原来只是“烧火棍"
  “天上蟠桃,人间肥桃”。肥城是“中国佛桃之乡”,全市栽培面积超过10万亩,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桃园。过去上千年间,大家都把眼光盯在桃子上,如今,肥城人又打起了桃花、桃叶、桃木的主意——桃树嫁接“桃文化”,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手段。
  肥城的桃木雕刻产业是政府主导的“基因突变”的结果。肥城每年有2000多亩桃树需要更新换代,2001年之前,淘汰下来的桃木最大的用途是用来烧火。2001年,肥城市从南方请来雕刻技师程银贵,创办了肥城第一家桃木工艺品企业。程银贵从当地招募了几十个头脑、手脚灵活的年轻人,传授技艺,为肥城木雕产区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和群众基础。
  慢慢地,桃木雕刻企业越来越多,肥城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围绕“桃文化”打造桃木产业的目标,强调要把代表着吉祥、平安和福寿的“桃文化”作为富民工程来抓。现在,肥城桃木产品发展到2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肥城桃木雕刻也渐渐为消费者熟识,成为“全国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桃花和绿荫也能卖钱,
小村处处“桃经济
  让桃树变成“摇钱树”的还不只是桃木,肥城还有更多的村有“”点。每年春秋天,桃花盛开和果实成熟的时候,到肥城看桃花、品佛桃的游人络绎不绝,为迎接游客,不少村建起小游乐园、农家乐饭店、垂钓中心、果品采摘园等。今年4月的桃花节,到肥城来看桃花的游客达到了100多万人,旅游收入5亿多元。桃园镇东里三村村民于传河到现在也忘不了游客醉心看桃花的场景,“我们村接待的游人少说也得有3000人,一家‘农家乐’小馆子,挣个上万元不稀奇。” 
  9月20日晚,肥城市桃园镇东里三村村头,阵阵呲啦呲啦的声音从一间房子里传出来。房子的主人名叫武文玲,她正在打包,当天有50把桃木剑要快递到黑龙江去。在东里三这个140户的村子中,就有4家企业从事桃木加工,从业人员也大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民。
  武文玲今年30岁,虽然年轻却已是有10多年雕刻工龄的老技工了:“我们的技术都是在程银贵的厂子里学的,学会了就自己出来建厂子、做木雕。
  为了多培养像武文玲这样的本地雕刻技师,肥城市技校开设了雕刻专业,免费传授雕刻技术,截至目前已培养雕刻工600多人。现在,肥城的桃木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销售企业也达到了200多家。桃木雕刻年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解决了4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生产规模上来了,肥城人想到建“”来扩大肥城桃木雕刻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008年,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城开城,很快,130多家木雕加工销售企业入驻。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发力,一下子,小小木雕的品质、品牌、营销都得到新的提升。在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里,有一组命名为《桃趣》的肥城桃木雕刻作品引人注目,这组作品在2013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得金奖。作者程银贵说:“从连名次都拿不上,到获得金奖,终于证明了肥城桃木雕刻的实力。
桃木原料价格飙升
桃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桃文化’是地道的民俗文化,在‘桃文化’的背景下,桃木工艺品不再是普通的艺术品,还有了吉祥和平安的内涵。”肥城旅游局的一位副局长认为,肥城桃木产业的形成,得益于与当地的桃文化和泰山文化的结合,但是也离不开规模、品质和流通等元素的助力。
  为提升肥城桃木雕刻品牌价值,肥城市制定政策,对桃木制品原材料、外观质量、雕刻技法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引导企业走标准化路子。同时,肥城市申报了“肥城桃木雕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制定了使用管理办法。另外有10余家企业也先后申请了企业商标。
  这几年肥城桃木雕刻手法上也有诸多创新,比如在最初的立体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浮雕、羽雕等雕刻手法,这是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区桃木雕刻技艺中所不具备的。为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肥城先后有桃木象棋、桃符、福禄寿如意等180多件产品申请了国家生产专利。
  “发展桃木旅游商品,也让肥城桃木原料的价格一路飙升,最初时每吨才500元,最高时达到过每吨2000元。”程银贵说,现在肥城本地的桃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桃木加工企业需要到京、冀、晋、豫等省市大批量采购桃木。
  今年,肥城桃木雕刻又有了新的目标:到2015年,力争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15家,营业总收入超20亿元,示范店在各省市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