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青岛小嫚独自踏上留学路 孩子自己的选择
岛城每年有1000多人出国留学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选择,孩子上学同样如此,从还没上学,做父母的就盘算着如何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不惜购买学区房、读高价民办学校等;入学后,选择班级、选择好
——— 核心提示 ———
“一个人拖着5个行李箱,顺利抵达。”8月28日,13岁的青岛小丫于芮 (化名)在自己的微信圈里留言,这也标志着她正式开启了美国留学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上学问题上面临着一个 “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留学,需要做出选择的年龄从前几年的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已经提前到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
人物A:
13岁女孩独自留学美国
熬到凌晨2点多,看到女儿在朋友圈里更新了状态后,市民于先生和妻子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确实很担心,毕竟年龄很小,又带了那么多行李,中途还要转一次飞机。”于先生开玩笑说,这次他们两口子确实挺狠的,让女儿自己一个人去美国,“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出国。”13岁的于芮今年7月份才刚刚从市南区东部一所小学毕业,在很多家庭,初一的孩子上学放学还需要父母接送,因此尽管于先生狠心让女儿独自报到,但担心是难免的。29日早晨没接到女儿电话的于先生有些着急了,女儿更新朋友圈的时间是她刚下飞机时,尽管学校安排了接站人员,但于先生还是不放心,“在国内女孩子坐个出租车都能出事。”于先生说,按照离家前的约定,女儿到了学校宿舍之后应该给家里打个电话。
“宝贝到学校了吗?方便讲电话吗?”于先生给女儿发了条短信,不一会儿女儿视频对话的请求发过了,女儿告诉他已经到宿舍了,但同宿舍的舍友还没到,她想趁这段时间收拾一下自己的行李,“我已经收拾完两个箱子了,床单尺寸不对,我自己又去买了套新的。”电话那头女儿的回答让于先生夫妇又惊又喜,“其实我们对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担心的,毕竟只有13岁,现在看来应该可以放心了。”
9月3日记者采访于先生的时候,他刚跟女儿通完电话,“那边也开始上课了,想问问她的感觉怎么样。”于先生说,留学的学校对学生手机管理很严格,手机不能带出宿舍区,晚上睡觉前需要把手机、电脑全部上交,因此每次通话前他都需要在微信上问一句是否方便。“他们9月1日没有上课,学校组织所有学生到森林宿营了,她兴奋得不行。”于先生说,这学期的课,女儿选了英语、西班牙语、舞蹈、美术和数学,都是她自己感兴趣的课。
出国留学是孩子的选择
与大部分孩子出国留学是家长的意愿不同,小学毕业就出国留学主要是于芮自己的选择。于先生说从孩子很小他就有将孩子送出国的打算,因为家里有亲戚在国外。“我们家里的早餐一直是西式的,所以孩子到美国之后应该能很快适应。”于先生说,从于芮上4年级开始,每个暑假他都会送她去国外游学,4年级暑假去的是英国、5年级暑假去的是美国西海岸,6年级时直接到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学习。“我女儿成绩不算突出,但个性非常鲜明。”于先生说,正是有了3次国外游学开阔了眼界,于芮要出国留学的愿望特别强烈,“第一次去英国游学回来后,她就喜欢上了国外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开放的课堂。”
于芮告诉记者,如果让她自己选,她更喜欢去英国留学,“那里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历史,校园环境也更棒。”于芮说,但家里人认为去英国留学将来留下的可能性太小。在面试了两所学校之后,于芮选择了马萨诸塞州的一所私立女子寄宿初中。
尽管对初到美国的女儿很不放心,但于先生和妻子都表示对这个选择不后悔,“既然早晚要出去,早出去比晚出去要好。”于先生说,现在出去,并不需要提供托福成绩,如果初中毕业后出去,孩子不仅要忙着学习初中的知识,同时还要补习英语,压力更大,“你要申请一所好的学校,平时各科的成绩基本都要在90分以上。”于先生说,孩子年龄小,可塑性、适应性更强,“她第一次出国游学的时候,回来那行李箱里所有的东西都搅和在一起,一拉开拉链东西都往外淌。”于先生,到第三次出国游学回来的时候,行李箱已经整理得非常规矩。
分析:
出国留学是一个家庭的选择
记者采访发现,孩子出国留学远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这意味着整个家庭做出的选择,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付出。
中秋节,市民老杨一人在家里过节,“反正一个人也没弄什么菜,啃了个月饼就算是过节了。”老杨的妻子去美国送孩子上学,头一次离开家的女儿不是很适应,无奈之下老杨的妻子只能在美国陪着住几天,“我无所谓,关键是孩子,她们娘俩还可以在一起过个中秋节,挺好。”
于芮的爸妈都是一家事业单位的职工,光靠夫妻两人的收入肯定负担不了于芮在国外留学的费用,“她第一年去花费最多,差不多要45万人民币。”于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到了美国后需要先上英语培训课,学语言的花费大约要1万美元,正常的学费、生活费和来回机票等一年下来就得40多万元,“等她过了语言关,花费能稍微降一点。”女儿走之前,于先生的妻子算了一下,初中1年、高中4年、大学4年,就算于芮只读到本科毕业,家里也要为她准备近400万。
马骁的妈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国内一流高校,她深知有什么样的平台就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因此她的目标是将儿子送到一所一流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然后让儿子能考上墨尔本大学的一流专业。“读澳大利亚公立高中,一年的花费要25万人民币,私立高中要40多万元。”马骁的妈妈说,之所以选择送孩子去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主要是希望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那里。
人物B:
追求师生平等的课堂
马骁是岛城一所私立初中初二的学生,中秋节3天假期里他过得异常充实,除了要完成初中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需要上英语补习班,马骁父母给他请的是岛城一所知名高校的英语教授,一对一上课,每小时的费用是380元,在暑假期间,他每周要上四次课,每次课是两个小时。马骁的父母给记者算了一下,儿子每周仅补习英语的花费就需要3000元左右,父母舍得花钱,马骁学得也很认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雅思考试能达到6分以上,这样马骁可以申请到一所好的澳大利亚高中。
与于芮的经历非常相似,马骁也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孩子,“从小我从来不检查他的作业,完全是他自己写完自己检查。”马骁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从来不逼迫孩子学习,“我只是告诉他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哪些好处,帮他设定目标。”正是有了主动学习的习惯,马骁的成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之后,妈妈发现儿子有些不太适应在国内上学了,“小学时候老师讲什么他就听什么,现在他读的书多了,有了自己的观点,他跟老师就有一些冲突。”马骁妈妈告诉记者,一次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了一位名人,课本上的名人和老师口中的名人是戴着“光环的”,但马骁看过这位名人的传记,也看过媒体的相关报道,他在课堂上就提出这位名人其实也是一名普通人,也有性格上的缺点,“老师无法接受他这个观点,认为就应该学课本上的。”马骁的妈妈说,儿子与老师发生了冲突,之后几乎每次学校开家长会马骁都是老师批评的对象。
马骁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过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特别是在6年级毕业后,他去澳大利亚游学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回来就跟我说,在澳大利亚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在课堂上他很开心。”马骁的妈妈告诉记者,他们打算在孩子初三毕业后将他送到澳大利亚读高中,现在已经在准备相关的手续、找学校。
人物C:
美国读书远比国内辛苦
郭青子到美国上学今年是第4个年头,去年她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录取。2010年,她考上青岛9中,但读了只有半年左右就到美国一家私立寄宿制高中上学了,说起自己初到美国的情况,郭青子认为没有什么痛苦的回忆,甚至没有太想家。“功课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想家。”
郭青子的父母从事的工作都是外贸出口行业,两人的英语水平比较高,对孩子的英语要求同样比较高,郭青子从小就学英语口语,因此到美国后听老师讲课没有难度,但阅读就挺难的。郭青子说有一次老师要求晚上回家把第二天要学的历史课本内容读一下,“晚上回宿舍我就把内容读了一遍,很多单词不认识,读一遍的量就已经挺大的了。”郭青子说,没想到第二天上课她就傻眼了,“老师根本不讲课,直接考试,内容就是前一天晚上要求读的课本。”郭青子说,一共6道题目,她只会两道题。“在中国学生的思维里,读书就是提前预习,而美国老师的读书其实是自学的过程,然后根据自学的结果来授课。”
很多人用“黑色六月”来形容高考的残酷,也有人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来描述高三一年的辛苦,而对很多到欧美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来说,在国内上高中是件太幸福的事情了。
郭青子说,在中国,家长老师关注的都是考试成绩,考大学也只看高考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美国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高考成绩,也看高中3年的平均成绩,而美国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基本上是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郭青子给记者列了她高中时期的作息时间表,早晨7点起床,8点开始上课;下午3点30分下课,下午4点至6点是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包括运动或者到社区做义工;晚上7点至9点半是自习时间,这段时间学生手机是需要上交的,晚上9点半以后可以回到宿舍,但因为每天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大部分人都要写到12点以后,睡觉差不多都是在凌晨1点以后。“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占到总成绩的20%,谁也不敢不好好做。”
相关链接:
近八成海归待遇低于预期
孩子学成之后可以留在国外,即使回国但因有着“海归”的经历也能找一份好工作。这是很多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最初的想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获得绿卡的难度成倍增长,这些国家本国国民都存在着就业率下降的问题,也就不会把就业机会让给外国人,一些原本已经在欧美国家居住多年的华裔也都纷纷来中国“掘金”。
在国外难以留下,留学生们回国之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去年国内一家研究中心发布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报告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海归求职的状况,预计2014年海归人数将达到33.5万至35.8万人。近九成的海归能在归国半年内找到工作,但近八成海归认为实际薪资低于预期。蓝皮书调查发现,回国就业的海归中有半数以上认为留学是划算的,其中21.1%的海归认为出国留学 “很划算”;35.4%的海归认为 “划算”。但是,海归的含金量也在缩水。调查显示,77.5%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调查也发现海归收回留学成本时间较长。48.8%的就业型海归需要花5年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收回留学成本,11.1%的海归认为需要花费4年时间收回留学成本,只有11.1%的海归认为1年即可收回成本。
数字:
每年千余人出国留学
“这几年每年都会有150名以上的学生出国,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岛2中教导主任李晓轮告诉记者,很多学生都是在初中毕业时就有出国留学的打算,甚至更早,“每年150名出国留学的学生中,至少有100人是高二学期结束就走的。”李晓轮说,剩下的一部分是看高考成绩再决定是否出国。
如今已经在美国读11年级的小莫是青岛实验初中的毕业生,2012年中考她以596分的成绩被青岛1中录取,不过开学后她并没有出现在1
中的校园里,她收到了美国两所私立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原本我打算让她到高中学校里待一段时间,但通知书来了之后,索性就让她早些走了。”小莫的母亲告诉记者。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近年来我市出国留学的学生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仅市区局属高中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就达到六七百人,并且出国留学的趋势从以往的出国读本科为主,变成很大比例的学生出国读高中。据统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是岛城学生留学的主要去向,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中考市区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在7000人到7500人左右,按照这个比例计算,考取高中后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市招办的数字同样证明了这一比例,每年高考时有近一成的考生放弃高考,考生弃考的主要原因就是出国留学。如果算上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究生的人数,岛城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将超过1000人。(记者 臧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