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六代后裔孔令仁教授去世 享年92岁

21.07.2016  11:08
  

孔令仁教授和丈夫。(资料片)



  齐鲁晚报记者王小蒙万兵

  全校唯一留辫子女生

  孔令仁1924年生于济南,1937年在上海市立必德小学毕业,并当选上海市的模范生。孔令仁小学毕业,抗日战争爆发,随后举家搬迁到重庆。到了重庆后,母亲于萍芗想让她在南开中学读书,找到学校教务长,说到读小学时已经学了英语,并荣获了上海模范生,孔令仁才被南开中学接纳入学。

  孔令仁教授在回忆录中提及,南开中学校纪极严,初中生按童子军编制,男生一律光头,女生头发长不能过耳。当时她扎着两个大辫子,教务长说上学可以,必须把辫子剪掉。好在那时有学生向校方提议,学生表现是看学习成绩,不是看头发,这样她的辫子才没被剪掉,于是成了全校唯一留辫子的女生。

  辗转多校就读后,1942年孔令仁考取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历史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秋季,原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自返京、津复校,于是孔令仁选了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毕业。

  解放之初,各方面都急需俄语人才,孔令仁就在山东大学的俄文班当起了旁听生,此后在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执教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做学术要甘坐冷板凳“白皙的面庞,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浓密的齐耳短发,用最简单的钢丝卡别在耳后,一件包扣的藏蓝色上衣已经洗得发白,声音里透着一种执着……”那是1978年李岫第一次见到自己导师的印象,自此这种优雅定格在她脑海中 鱾?三十多年。

  直到两年前,山东大学校报摄影记者杨云雷为鲜花丛中的孔令仁拍照时,仍毫不吝啬地形容她,“如少女般地笑着。”杨云雷回忆,那是在孔令仁九十大寿时,领导、朋友和学生纷纷去家里为她祝寿,鲜花摆满了整个屋子,她双膝并拢端坐着,被人亲切地称呼为“大美女”。

  自然的优雅是孔令仁给不少人最初的印象。“即使已经91岁高龄,她依然穿着十分得体,甚至可以用时髦来形容,一丝不苟的满头银丝、金丝边的眼镜、闪亮的珍珠项链,温婉的谈吐清晰有力……”陈肖(化名)回想起两年前见到孔令仁教授的那一幕,至今仍觉仿佛在眼前。

  自然的优雅是孔令仁给不少人最初的印象,而这种优雅源于她内在的涵养。“做学术,一定要不为名不为利,不草率行事,要甘坐冷板凳。”在一份孔令仁生前的录音整理中,可以看出她对于做学问的一丝不苟。

  不仅如此,在孔令仁看来,治学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再来看书,要把学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这种治学态度让她很自信地说:“我带出来的研究生,都是非常扎实的。

  对待学生像自己孩子

  作为孔氏后裔,孔令仁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恪守很多原则。她曾在追忆母亲的文章—— —《母亲是我心中无形的天秤》中提到,母亲于萍芗在她心中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完人,更是她的典范和行为的准绳。“假如孩子们对我的评价,犹如我对母亲评价一半的话,我就会感到没有白活。

  其实,孩子和学生们对孔令仁教授的评价,早已远远超出她当初对自己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