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学生 成长的力量——从济外故事解读教育价值
学校2013届毕业生为母校创作歌曲《济外的歌》。
2014慈善音乐会管弦合奏。
在济南外国语学校,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意味深长,都被悉心珍藏。
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苏旭勇的答案很明确——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育人更加重要。
教育的价值从哪里挖掘?答案同样很明确——教育应该学会改变。再像过去那样,单靠老师讲道理、摆事实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学生成长的力量,通过树立典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
教育的价值又如何作用?苏旭勇说——还是听听近年来济外的故事吧!
济外人的情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低空飞机划过、金色圆顶的余晖点点、十二点二十分的食堂、每周一歌、济外威武的名言、那本泛黄的纪念册……
2013年,6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为了纪念在济外的学习和生活时光,他们寄情于歌,创作了写给母校的《济外的歌》。这首歌里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济外学生的校园生活写照,只有济外的学生能读懂歌词的含义以及抒发的情感。从词曲创作到联系配器,从进录音棚录音,再到最后的MV拍摄,他们花费了近4个月时间。
这是苏旭勇讲的第一个济外故事——济外的歌。
《济外的歌》的成功不仅是这6位学生的成功,也印证了济外人所蕴含的情怀——他们自由尽情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而这就是“青春”,要超越,要改变,永不止步。
现在,《济外的歌》的传唱度非常高。每到新学年开学、每到学校召开大型活动、每到学校有尊敬客人来校访问,学校都会播放这首学生创作的歌。同时,《济外的歌》作为济外人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济外师生的心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在济外,类似《济外的歌》这种济外情怀的抒发还有很多。有的学生拍摄微电影,还有的做音乐会、戏剧节,或者编一本书。例如,2013年的《冠以青春之名》,2014年的《为青春加冕》和《南墙》。他们离开母校时,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情怀,对高中生活的纪念,还有对未来人生的向往。
另外,在济外的初中部,一面墙上写满了“毕业寄语”——这里是未来的支点;由此向极远方……每一条都是从学生寄语中海选出来的。同样,在高中部的高三教学楼,每一个班都有一块自己的“精神领地”,海选出的高三“毕业寄语”,用无声的激励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济外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学校看来,每年在毕业季这个节点上,学生这种“青春基因”的流露与表达是极具教育价值的,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情怀,那就是“不忘初心”,时刻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这种情怀是可以讲述并能传承的,对后来者就是一种榜样。
济外人的性格自信、诚信、环保、慈善……
济外人是有自己性格的,而这种性格的塑造更离不开济外的故事。
济外威武
3年前,济外已经毕业的校友,在人人网发起了一个活动,在每年的高考前期,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加油打气。他们还给这个活动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济外威武。
一开始,这个活动是校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不管毕业是一年、二年、三年,还是更久的校友,他们对母校的牵挂与深深的祝福都是一样的。当学校知道此事后,对校友们的做法很感动,于是,从2013年开始,学校把校友在网络上的鼓励做成视频并刻成光盘,作为每年毕业典礼第一项内容进行播放。学校的想法,就是要把“济外威武”的精神传递下去。前不久,在浙江大学就读的2013届毕业生江紫嫣、袁博伟、高琳又发起组织20余所大学的校友,为母校编辑了关于大学专业设置与保送招生测试信息的电子刊物《济外保送的无限可能性》。
“济外威武”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济外人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实力,而实力则来源于拼搏。
从网络发起到学校发扬,“济外威武”的精神慢慢地在学生心里扎了根,落了地。每年高考,考场外你总能看到济外的志愿者自发的打着写有“济外威武”的横幅,现场为同学加油助威,表达着济外人的祝福。
诚信之缝
在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实验楼门厅中,放着一个大地球仪,旁边还放着一个铭牌,上面记载着一个故事。
2012年11月的某一天,高二(14)班学生刘永帅不慎把一个学校展示的地球仪碰落在地上,摔了一个大大的裂缝。然后他主动找到学校,说明地球仪是他不小心摔的,但破坏公共财物要赔偿,他愿意赔偿。这位同学的举动虽然是件小事,但在学校教育者眼里,感受到的是这位学生的诚实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所以学校把这
个小事升华到一种精神,就是勇于担责。而这个裂痕被教育者称为“诚信之缝”。后来,学校把这个摔坏的地球仪专门摆放到实验楼,并把这个故事以一个铭牌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地球仪时可能没有过多的关注,但看到铭牌记载的说明时多少会有些触动。苏旭勇表示,可能就在这一刻,这样一个小故事能够在他心里埋下一个诚信与担责的种子。这种方式比讲任何“大道理”都管用,“诚信之缝”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此。
绿风行动
“绿风”是济外一个社团的名字。4年前,初中部王懿舟等几个学生发起成立了绿风社团,专门从事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分类回收后,他们通过学校的“绿色银行”变卖后,将钱用于其他善举。
初中毕业后,绿风社团的第一届学生将社团带到了高中部,继续他们的环保事业。经过不断壮大,绿风社团已成为济外高中人数最多的社团,他们所做的节能环保、垃圾分类回收,已经成为学校的“绿风行动”。现在,一说到“绿风行动”,济外的学生就知道要做什么,以及学校倡导的是什么。就在今年10月,高二(14)班张译文同学又将价值2000元的分类回收垃圾桶,无私捐赠给学校,倡导绿色环保。
当环保意识落实到环保行为,彰显了济外人做为一个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济外正在做,并坚持再做的是将“绿风行动”进行到底。
心依书架
心依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全名是王心依,从小学到高中,她在济外读了12年书。
今年,通过保送生选拔,王心依被保送到了对外经贸大学。在毕业前期,她参加了一个大型电视节目,获得了奖学金。她拿到奖学金后,首先想到的是要为母校做点事情。学校建议是,学校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每年毕业季他们希望学生可以给母校留下一些他们用不到的书,作为对母校的馈赠。于是,她就拿出6000元的奖学金为母校购买了崭新的图书。在毕业前夕,学校为她专门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并合影留念。
为感谢这位女孩的感恩,学校专门制作了一个“心依书架”,把她捐赠的书和其他孩子捐赠的书放在一起,陈列在学校的书吧里。书架上,还张贴了心依捐赠时的照片,来读书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到。
“心依书架”仅是济外倡导慈善捐赠文化的一个缩影。每年,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时,学校都会引导学生为母校留下书香。在济外教育者看来,这种捐赠文化的价值,不仅会给
学生心灵上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滋养,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在书吧,除了“心依书架”,还陈列着学生的绘画、手工、摄影等作品。毕业时,学生将这些带有自己温度的、代表自己成长的宝贝留给母校,而学校把这些作品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后来者从中吸取养分,感知成长的力量。
另外,每年12月,高中国际部的“慈善音乐会”和小学部的爱心义卖活动都会如期举办,目前已经办了四届。与其他音乐会不同的是,“慈善音乐会”每年一个主题,现场邀请学生及家长、老师、来宾慷慨解囊。他们曾经给商河农村一个小学校的孩子们、一个得白血病的学生举行过募捐,每次爱心基金的数目都有数万元。
苏旭勇表示,不要小看了这些学生募捐爱心基金的价值,这些善举带给孩子们的是对这个社会的爱心和奉献,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精神财富会越来越“富足”。
济外人的品质专注、创新、国际视野
在学校的一个活动室,摆放着一个普通的书柜,上面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木语书柜”。
2013年,济外高中部投资近30余万元建成了通用技术中心,中心建成后,学校精选实践课题,组织开展了学生动手实践创造活动。其中,一项课程是木工,学生们热情高涨地做起了“木匠”。
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结构稳定性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今年,2011级张想、侯佳音等6名同学觉得学有所成,想通过一个作品检验一下自己的“手艺”。于是,去市场上花100元左右买了木材,然后分工做起了书柜。
伸展绳墨,用笔划线,然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当最后一个钉子敲进木头时,他们的情怀、信念,还有态度都融入了这个书柜中。书柜做成后,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了学校,以纪念他们在济外的劳动生活。
学校给书柜起名为“木语书柜”,并摆放在会议室最显眼的地方。虽然这件作品还有些稚嫩,但作品代表了学生自己。它的价值在于让更多的学生明白,专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做木匠如此,学习、做人同样如此。
和动手有关的故事,济外还有一把知名的椅子。
在高中部办公楼大厅,摆放着一把“带刺的椅子”。从远处看,这把椅子应该是很安逸很舒服,其实近观会发现,这把椅子上密布着尖密的钉子。这把椅子出自国际部2011级学生金雨之手,他的创意是告诉我们,不能沉缅于安逸,安逸会让人懈怠。
于是,学校给这把椅子起名为“安逸小窝”,摆放在公共场合,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警示更多的济外人。
在“安逸小窝”的对面,还摆放着一把沙滩椅,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异国风情。
一般学校的对外交流是以互访为主要方式,而济外与国际友好学校的交流则深入到了研究性学习层面。其中,与德国嘉德堡高中的交流与合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所学校已经连续3年做“国际气候先锋日”的环保研究。中国师生与德国师生各自在国内,共同完成关于环保主题的研究,然后济外的学生去德国、他们来中国,再进行交流与展示。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内,济外的学生和德国嘉德堡高中的学生,共同为参观的观众首次展示了他们的环保主题研究成果。世博会结束后,德国主办方向中国赠送了梅克伦堡州的公益名品和城市名片——沙滩椅,全国共20把,其中标号“19”的送给了济外,以此纪念两校的情意。同时,作为学校这种非常深入对外交流的记载与写照,让学生明白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切忌固步自封。记者手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
故事价值不菲
如果不到济外校园内,不听苏旭勇娓娓道来,我们可能不会认识到,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竟然饱含如此震撼人心的价值感召力。
细细品味,济外的故事大多是学生的“作品”,从质量上看可能还略有些稚嫩,但一批又一批的济外人从这些“作品”中吸收着“正能量”,走上更大的舞台,并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颇深。而这些故事,久而久之,成为济外的一种文化。
面对今天教育的按部就班和重重藩篱,济外的故事具有借鉴意义。“教育”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意识中更多地被定格为“教”,而忽略了它的“育”。学生的事无小事,每件都有意义。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来一次教育理念更新运动,重新估价“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在教育中的价值。
如何发现这些故事的教育价值?尊重学生的成果,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能力,甚至尊重学生的错误。当尊重成为教育者的习惯,这些故事的教育价值所发挥的效用就越大。这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也就会变得更深沉一些,更艺术一些,更智慧一些。
济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且一些新故事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听到更多更有意义的济外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