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界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
日前,四川省党史界在蓉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座谈会。会上,来自省社科院、省直机关党校等省内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梳理回顾了我们党走过的95周年光辉历程,并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心得体会。本期理论版特整理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杨先农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它看作千古不变的教条,动不动就“拿本本来”,生搬硬套具体的现实生活,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继续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我们之所以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都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集中集体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总结这些具有基本经验和带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圆满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次飞跃”。(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
坚定“四个自信”共同推动发展
□陈学明
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共识,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共同推动发展,如此,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直机关党校)
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颜旭
对于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更”来说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什么“更基础”?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是我们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爱国统一战线所凝聚的共识,可以概括为“五个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是这个系统运行的起点,是最基础的认同。为什么是“更广泛”?爱国统一战线是由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致力于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构成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包括共同的历史认知、共同的文化纽带、共同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什么是“更深厚”?“四个自信”是四位一体的有机构成。道路是路径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行为规范,而文化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道路、理论、制度外化于行,文化则内化于心。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最深远、最稳定、最长效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谭晓钟
近些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在我们身边涌动。一些人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反思历史”“揭秘”“还历史本来面目”等的名义下,贬低、丑化、歪曲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贬低、丑化、攻击我们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其实质就是要否定我们党的革命历史、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在于诋毁和贬损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对此,我们必须抱有清醒认识。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从根本上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在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