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向农业面源污染宣战
农药化肥利用率低造成水体污染、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农膜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随意丢弃……这些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今年将得到初步遏制。日前,省农委印发《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向农业面源污染宣战。
农业污染物排放降低5%
我省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在9000万亩以上,是农药、化肥的消费大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任务繁重。《方案》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2015年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初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省农委还设定了具体目标: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15%。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等工作
《方案》明确了今年治理的6个方面重点工作,包括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培育新型治理主体、推进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
在清洁生产方面,我省将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模式。在“菜篮子”主产县全面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此外,我省还将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体系。启动全省农产品产地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应用 “猪—沼—果”、“猪—沼—菜”、稻鸭共育、稻鱼(虾、蟹、鳅、鳖、龟)共生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加快培育新型治理主体
一直以来,政府都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主体。 《方案》提出,我省将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
同时,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
集中捆绑使用财政资金
《方案》提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集中捆绑使用,重点投入大中型沼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在科技支撑方面,我省将着力破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亟待解决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破除制约瓶颈。同时,推进农林牧渔融合协调,加强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促进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协调、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