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从定陶县来到济南城 不知道更好生活是什么

23.10.2014  13:46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济南,怀着对另一种生活的期待。他们在这里奋斗,立足,完成身份的认同,但是心底里,总有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外人所不知道的艰难和辛苦。

  2004年,秦兆清39岁。为了冲破业务的天花板,他和妻子辞去家乡菏泽定陶县城的稳定工作,带着行李来到济南。10年过去了,秦兆清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找到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天地。只是一到假期,他就忙着回老家,济南与定陶之间的那趟通宵夜车,他不知道乘坐了多少次。

   一个暑假整理的东西,两场报告就听明白了

  来济南之前,秦兆清是菏泽定陶县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上个世纪90年代,正值高考变革,研究高考出题是很多老师的重要任务。每年高考结束后,秦兆清都要研究一番。他和几位老师发现,跟着高考指挥棒走,永远跟不上,他们就想着,怎么能跑到高考前头去堵。秦兆清自己也曾下过“笨工夫”,1997年的暑假,他从学校地理组借来一张人家不用的大地图,在它的背面上一一抄写近6年的高考试题,“一溜一溜的”,“那个量是很大的”。整个假期,他就闷在家里,对着那些试题对比研究,试图总结高考的出题倾向。

  秦兆清说,第一年的试题写一遍,心里有谱了,第二年的又写一遍,一些变化曲线就出来了。抄完后心中有数,也有成就感,那几年老带高三的学生。当时,他是学科带头人,时不时地还会给全市的老师作报告。但是,越做这件事,他越觉得老家闭塞。很多关于高考的信息和学术动态,在定陶根本了解不到。秦兆清到北京开会,发现之前费时费力干的那些关于应对高考的活儿,可以很快就干完。在那里,高考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人家从指导思想、命题要求、考试目的、每年的变化、课程标准等方面研究,”秦兆清说,“人家研究这个是很简单的事,地方上不知道。”而他花费一个暑假连抄6年高考试题得出的东西,两场报告就听明白了,也不过几个小时。

  1988年,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秦兆清先是在聊城师范学院工作了一年,又回到定陶老家做一名中学老师,五六年之后他就摸到了业务的天花板。“因为我在大学待过,闭着眼干活,我不能忍受。”秦兆清说。在后来给领导的辞职信里,秦兆清写得很明白,在业务上,他一定要站到最高点。除了自己业务上的考量,还有孩子方面的顾虑。当时秦兆清的孩子已经读中学,他想让孩子离开闭塞的环境,早点进入大城市,走一条更远更有前景的路。

  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的高中开始扩招,大城市对教师的需求量增多。趁着这个机会,2004年,秦兆清和妻子辞去老家的工作,来到济南,在济钢中学继续做历史老师。当时跟秦兆清一起“出来”的还有一对夫妻,他们去了青岛。

  至于当时来济南的一些细节,秦兆清已经忘了。他只记得,当时弟弟找了一辆车,拉着人和行李就过来了。初到济南时,秦兆清曾经适应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落差。这里并非他想象中的省城模样,尤其是距离学校比较近的洪家楼一带,当时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工地,一下雨门口都是水。但是在省城的中学,他真的发现了一个广阔的业务天地。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