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定陶县用责任与使命筑起百姓心中的舞台

20.01.2016  14:21

  近年来,菏泽市定陶县群众文化工作始终秉承为百姓书写、为群众放歌的责任与使命,按照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支队伍、传递一种精神的工作思路,让“泥腿子”登台,让“酸秀才”谱曲,真正让群众“唱主角”,定陶县36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级文体队伍全覆盖,活动场所全覆盖,文化活动全覆盖。

  一、搭建网络平台,用“心”服务群众

  为摸清实情,掌握动态,定陶县建立了县文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县12个镇街367个行政村文艺队伍状况的数字化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村级文化骨干还可以随时发送各类文化服务需求信息,县镇按需及时安排包村的文化指导员进村入户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实现了县镇村三级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开通了一个县级和12个镇街文化信息交流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平台上镇街反馈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分管县镇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能第一时间掌握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群众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文化政策和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已吸纳全县文化工作者和农村文化骨干千余人参与其中,微信平台成为干群交流文化信息、加强沟通联系的“快速通道”。

  二、把舞台留给百姓,让群众登台“唱主角”

  为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多渠道创造为群众展示才艺的机会,把舞台留让给群众,让群众唱主角。 一是县级展演常态化 。县里每月都举办诸如庄户剧团调演、曲艺班社展演、秧歌舞比赛、广场舞展示等文化活动,由以往花钱请节目改为群众出节目,节俭之余反倒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是镇街活动特色化 。目前,全县12个镇街,每个镇街每年都举办一到两次具有镇域特色的文化活动,特色镇街文化活动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盛宴。 三是村办活动多元化。 目前,全县很多村庄的村民都发挥自身特长,举办自己的文化活动,秧歌表演、书画展览、健身舞蹈、曲艺演奏等等,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以不同形式展示着当前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风貌。仿山镇的乔楼、邓集、游集、王良庄、前王楼等村庄喜欢书画的村民比较多,在镇书画协会的带领下,他们组成了9个联村书画组,农忙之余自发开展书画展览、书画比赛等活动,逢年过节,还义务为村民写春联,很受群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由群众自发举办的文化艺术小展演活动达220余场次之多。

   三、激发群众热情,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通过积极引导,建立奖励机制,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目前,全县已成立民间曲艺、作家、书法、诗词、摄影、音乐等文体协会10余个,培育了5000余名业余文体活动带头人,为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繁荣群众文化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县文化馆馆长潘东升创作的五幕大型古装剧《散金亭》,得到了省委宣传部100万专项资金支持;农民文化爱好者李文同创作的歌曲《望泡桐》,在2014年中国首届“群文新曲”大奖赛中获得了金奖;同样是农民文化爱好者的李新存创作改编的戏剧小品《砖头记》,在2015年全省老干部艺术节上获得特别奖;反映改革开放深刻变化的山东琴书《十年颂》,反映婚育新风、干部作风转变的《送礼》、《闹喜宴》,环保教育剧目山东坠子《三大堆的危害》等等。让群众创作自己的作品,让群众的作品教育自己身边的人,专业文艺创作与群众文艺创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定陶县文艺精品创作也从原先的一支独秀变成了当前的百花齐放。

  四、鼓励社会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办

  近年来,在县镇加大文化投入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组建文艺队伍,搭建活动场地,真正实现群众的活动群众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群众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有近千支,其中秧歌表演队370多支,广场舞表演队421支,武术表演队40多支,竹马表演队36支,舞狮表演队18支,庄户剧团24支。

  在定陶农村,小到集资几百元购置活动器材、服装,大到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修建的村级广场、大戏楼,都有群众广泛参与的身影。去年,陈集镇中沙海村民自发筹资110多万元,建起了能容纳观众5000余人的大戏楼;今年3月份,杜堂镇宋楼村也筹资近100万元,建起了能容纳4000余名观众的戏楼,极大方便了群众演出、看戏。目前,全县367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广场,超过一半的自然村也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群众的文化群众办,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是定陶县群众文化活动轰轰烈烈开展的一个真实体现和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