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如何防止脱实向虚

12.04.2017  23:15

当前,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对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脱实向虚。一段时期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有地方政府和实体企业认为搞制造业没有出路,甚至把制造业等同于“夕阳产业”;还有人觉得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应当“退出制造业”;还有的不顾经济发展阶段与实际条件,热衷于资本运作,开银行、办信托、炒股票,通过炒热房地产来聚集资本资源,导致了重虚轻实、脱实向虚的问题。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防止脱实向虚”。那么,要如何才能把实体经济“做实”呢?

首先,要找出实体经济“”的症结

导致脱实向虚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微观经济来看,因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存在脱节之处,导致从事一般制造业的企业经营成本优势削弱。这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快速上升,而土地使用成本、资金成本等居高不下。企业经营成本升高导致实体企业盈利逐渐下滑,企业负担压力增大。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为了应对成本攀升、盈利下降,其经营活动往往选择减少、终止投资,或转行进入房地产、金融类行业,或加杠杆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薄利多销。大致来看,民企多选择前者,因为民企融资成本高,难以加杠杆;国企多选后者,因为融资成本相对低,杠杆敏感度低,同时还要承担稳增长的任务。

从一般制造业来看,随着时代变迁、技术革新、产业更替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制造业分化加速,从规模扩张逐渐转向结构调整,从低端制造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一般制造业已经走过高毛利时期,加之一些具体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相关企业出现亏损。同时,一些发达经济体促使高端制造回流、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成本优势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这使得我国面临“双向挤压”的挑战。

从地方政府行为来看,在环境约束强化或“一票否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果还希望追求GDP增长的速度、规模,通常不是选择去做实体经济,而是通过提供使用土地优惠、退税等手段竞相引进或培育虚拟经济,如金融企业、投资公司或房地产企业等。这些行业相对来钱快,且在金融或资产泡沫的助长下,容易让投资者短期获得高额收益,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又会引导更多资本进入,从而对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挤出效应”。

总体来看,成本因素、产能过剩、自身升级困境与资产泡沫等因素,导致实体经济尤其是一般制造业难以获得平均利润率。有企业家抱怨“为银行打工”,这或多或少反映了实体经济之“”与虚拟经济之“”。只要实体企业盈利持续下滑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那么资本投资实业的意愿就很难得到提升,脱实向虚的压力就会更大。

其次,要用创新推动“老树发新芽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被誉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主要任务,是夯实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根基。振兴实体经济的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利润率。

第一,强化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的技术开发,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

要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日本马桶盖”之所以走俏,与它们的制造业掌握大量核心技术有关,与这些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是分不开的,与一代代人的传承密不可分。从综合配套的角度来看,振兴实体经济需要财政、资金、产业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从微观角度来看,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个可行的路径是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的提升,倒逼制造业精益生产、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促进“中国制造”发生品质革命。其基础又在于塑造两种精神,即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二,主战场在制造业,路径是结构升级优化,核心是创新发展。

要通过结构升级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和比较优势变化方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其中,除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重要的是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鼓励多种形式的创新,让民间资本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要通过结构升级优化和市场公平竞争,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促进大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价值链,助力步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为此,需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优化市场要素配置环境,重点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同时,实施企业制度驱动与组织模式创新,以实现更低成本、更便捷服务、更快速反应,进而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竞争。

第三,顺应产业变迁趋势,促使制造业升级向形态高级、分工复杂的阶段演进。

旧经济低迷往往孕育着新经济的可能,对于那些能在逆境中保持增长甚至爆发强大生命力的制造类企业,应当通过拓展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运用产业政策、金融工具等方式,助其转型升级。政府可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开展“互联网+”集群行动,推进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等。

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绝不是再回头去搞低端制造业,而是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企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

制造业本身要有自信、有定力,要以变求变,有效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提升自己,积极利用虚拟经济更好地壮大自己。

第四,“放水养鱼”,降低经营成本;加强产权保护,提振民企发展信心。

所有成本的上升,都会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企业消化不了,就难逃破产淘汰的命运;有些企业虽然勉强维持,也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当前,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消解土地使用成本,解决好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消化原料、能源与环保成本变化快的因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是关系实体经济生存的重大问题。

具体来看,要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资本周转效率,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有发展前景和生存欲望的实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并加大研发投入。

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激活民间投资,给民间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安全性保证,让民间主体愿意投资。首先要营造产权保护的社会氛围,增强政府的契约意识,完善民营企业公开、公正、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其次要让实体经济能够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增强其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最后要打破“玻璃门”,实现公平准入,推动实施金融服务与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等领域的部分市场开放、产权开放,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细、落地与完善,做到“多设路标,少设路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立胜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