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民厅长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支撑我省转方式调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前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山东由大到强的根本途径。自2010年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以来,全省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的步伐。在今年上半年组织的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交流会上,省委姜异康书记、省政府郭树清省长在讲话中都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需要把握的核心问题。
山东省政府网 :近年来,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5958.2亿元,同比增长9.6%,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各级党委政府都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发挥科技创新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请您简要谈一下科技创新在其中是如何作为的?
刘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近年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凸显。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中,坚持以科技创新“升级版”支撑引领打造全省经济发展“升级版”。一是围绕“蓝黄”两区发展战略实施和全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发挥好其支撑引领作用,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持续创新能力。二是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为抓手,促进实现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以高新区等各类园区为重要载体,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科技经济更加紧密结合。五是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加速优势科技资源集聚,凝聚全球创新资源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六是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山东省政府网 :实现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企业是主体。请介绍一下,我省如何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刘为民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省科技厅集中力量抓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多措并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使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目前,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200多家企业在境外建立了研发机构;建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院士工作站253家。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根据“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原则,政府在土地、资金、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扶持,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步伐。目前,共建立创新型企业59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5家,居全国前列。采取重点骨干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做法,组织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领域企业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建成省级战略联盟126家,其中9家被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集成省市科技资源和手段,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基地,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目前,目前已形成东营石油装备、济南电子信息、济宁光电、淄博先进陶瓷材料等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是围绕企业创新科学配置资源。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认真落实试点工作要求,以企业为核心,加快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12年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试行)》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意见》,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操作性强的措施,特别是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股权激励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人才、资金、项目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高校、科研院所更好地围绕企业创新服务,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奖励向企业倾斜力度。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明确企业为申报主体。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98亿元,实施项目487项。其中,2012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表彰的298个技术开发类项目中,63%的项目由企业为主完成;2013年实施的10亿元自主创新专项,98%的项目由企业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体现。
三是创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对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执行情况,加强跟踪考核,促进政策落实。改革现行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奖,营造鼓励企业创新氛围。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科技投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4%,投入总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约90%为企业投入。加强中小企业公共创新与孵化体系建设。发展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等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全省从事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的咨询服务企业900多家,建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4家,建成各类孵化器79家。完善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服务,成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与交通银行等金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科技政策引导与商业银行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机制。支持各市开展科技金融合作试点,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2012年确定39家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创业板上市进行重点培育。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服务能力,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山东省政府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首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请介绍一下我省如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刘为民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省里集中建设了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山东量子通信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平台,支撑我省在海洋经济、信息通信、量子通信等领域跨入全国前列。同时,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联合基金,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2012年国家深潜基地落户我省,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海洋研究领域的实力,为实施好国家海洋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坚持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工程,引进和培养了大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技能型人才,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目前,全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107人,住鲁两院院士4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561人。5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位居全国前列。近期,省科技厅党组又专门研究制定了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加强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机制,集中各类科技资金加大对人才支持力度,每年将调动3亿元左右的科研经费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一支满足山东转方式调结构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取得煤气化液化及多联产、全氟离子膜、碳纤维、芳纶、碳化硅单晶、高端容错计算机、8档自动变速器、潍柴国V发动机、中度盐碱地小麦大面积种植(最高亩产449.01公斤)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亮点”。2007年以来,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万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183项。2012年,全省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04万件和0.75万件,居全国第四位和第六位,同比增长57.6%和27.3%。今年上半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85万件和4283件,同比分别增长53.7%和17.1%,分别高于全国26.2和12个百分点。
山东省政府网 :近年来,我省每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省是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
刘为民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实施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政策规定,鼓励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允许和鼓励在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职务发明成果1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的比例提高至70%。
二是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2012年起,省里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增强全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安排项目95个,平均支持1000万元以上,带动社会投资124.6亿元。通过项目带动,不仅有效转化我省一批高新成果,还引进了国内外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来山东转化,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9.11%,比年初提高1.23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科技园区示范引领。按照总体规划、省市联动、集中支持的方针,整体推进科技园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双带”工程(带头创新驱动、带头转型升级),科技园区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9家,与广东、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位;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160余家;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家。2012年,全省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33.4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421.66亿元,财政收入475.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3.65%、6.06%和11.7%,投入研发经费714.7亿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35件,分别占全省的71.5%和21.9%。
山东省政府网 :我省是经济大省,但是高层次科技资源相对缺乏,因此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为民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省里近年来每年在香港和台湾举行山东周活动,推进双方经贸往来与科技合作。目前,与山东开展科技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00多个。省政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苏格兰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大力促进双方在产业研发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并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合作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高科技成果。
二是发挥项目合作引领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向,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100项。在与中国工程院开展合作的12年中,累计有院士1200人(次)到山东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和创新活动,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及转化相关成果3600多项,实现产值1500多亿元;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13年中,合作项目数量和成果转化效益不断增加,2012年已达到432个项目,产生效益360.22亿元。
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全省已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255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家,有40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与中国工程院搭建了烟台果蔬食品、淄博新材料技术、济南信息技术、济宁专利高新技术4个科技经济会展平台。开展院士工作站建设,已建院士工作站256家,合作院士292人,转化了大批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在山东初步形成由点到面整体布局的院地合作工作体系,并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搭建了高性能电池、超导磁体、地热能、高性能镁合金材料与加工等4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