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优化农村环境
为实现“全面构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网络,22个乡镇驻地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所有新型社区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郓城县在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模式,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是机制创新:城乡全面覆盖。“现在村里的环境真是大变样啊,几年前,这几个村根本就没法进。下了雨就是‘泥水路’,天一热垃圾就臭味冲天。”郭屯镇分管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杨凯副镇长见证了镇上各个村庄面貌的可喜变化。“尤其是今年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以后,建立健全了环卫机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也好干多了。”
今年,郓城县成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指挥部,负责对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作业质量、垃圾转运处理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坚持每周调度、每月通报,每次抽查不少于村庄数量的20%,考核结果每月通报一次,年终汇总成绩作为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依据,并记入乡镇(街道)综合考核成绩。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书层层签订责任承诺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全县22个乡镇(街道)设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了环卫专业人员及专业机械、车辆,全面负责所辖乡镇(街道)驻地及村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结合实际,郓城以乡镇(街道)驻地村、国省道沿线村和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为重点,先以点带面,以线带面,全面推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覆盖。
二是保洁到位:垃圾日产日清。“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每人管一条街,全天在岗打扫,确保村里各个角落都干干净净的。”今年60岁的陈留占是随官屯镇于官屯村的保洁队队长,他每天带领另外3名保洁员尽职尽责地完成保洁任务。
为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郓城县按照农村人口每500人配备1名村级保洁员的标准,在全县范围内配备了1800名保洁员,并对保洁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村村有人扫,保洁全天化。购买大型垃圾清运车22辆,封闭式垃圾箱680个、各乡镇配置垃圾桶19628个,保洁用具1746套,在22个乡镇(街道)建立22个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垃圾的日产日清。
郓城县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采取县、镇街、村(社区)分级投入,县乡两级财政承担60%的农村环卫经费,村级通过集体出资和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承担40%的环卫经费。各村(社区)建立卫生保洁费征收及管理制度,由村卫生小组及党员议事会或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制定出台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细则,对管区、村和保洁员实行交叉考核、累进奖励,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彻底使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双桥乡中街村、南赵楼乡六和苑小区、程屯镇李统庄村等大批模范村、社区相继涌现。
三是全民参与:环境意识提升。平坦的街道干净整洁,路旁的绿化树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家家户户大门前的绿色垃圾桶格外显眼,村民除了注意院内环境卫生,自觉让垃圾入桶外,还改变了以前足不出户的习惯,经常聚到百姓大舞台上扭秧歌、跳广场舞……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带来的不仅是城乡环境的蝶变,更对居民生活习惯和环卫意识进行了洗礼。
“抓农村环境整治,关键是要突出以农民为主体,让老百姓从心里重视,只有取得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做好这项让全民受益的工作。”潘渡镇党支部书记高素娟深有感触地说。自从各乡镇召开了村民环境整治大会,发放了《村民环境卫生公约》和《门前卫生三包公约》,群众的环境意识大大增强,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没有了,许多村民还自发加入到义务打扫街道的行列中来。郓城县乘势而上,把讲卫生与孝德作为同等条件,让不少“家庭环境好”者荣登“四德榜”。
村居优美、邻里和谐、群众受益……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变化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群众的参与热情也高涨起来,满意度、支持率大大提高,一个政府主导、乡镇负责、群众参与的大环卫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