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新:《实施意见》体现了山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风格
山东近期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总体分析,呈现出四大特点。同时,《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也融入山东文化元素,彰显山东的文化和特色,体现着自己的创造性。
四个突出特点
第一,行动迅速,率先出台。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后,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出台配套的意见和标准。各省都在研究和制定本省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山东属于率先出台,做了表率,这也体现出山东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第二,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比如,山东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有四大重点任务,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提高服务效能、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化发展,都表述得非常明确。指出的发展方向也特别明确。
第三,更多地融入了山东元素,体现了山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山东文化的风格。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当中,如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所以,山东的《实施意见》着力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部署了一些重点任务。比如,通过齐鲁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发展乡村社区儒学,开展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形式,来展现并传承发展山东的优秀传统文化。我的感觉就是,山东在《实施意见》中,在积极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怎么样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融合,或者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怎么样能够变成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可以说,山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找到了实现的途径,给别的地方树立了样板。
最后,山东的《实施意见》对国家《实施意见》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和延伸。衔接当然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延伸。所谓延伸,实际上就是山东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或者创造性的一些活动,来拓展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彰显山东特色。比如,山东要求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中实行的“总分馆制”,把过去一个个单独的设施,变成一个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当中实行统一的服务政策,并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是一种升华。再比如,山东省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形成多元共治的文化治理结构体系,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还有,关于人才培养,山东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把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这都有更广的延伸。
这里提到延伸,其实质就是创新。当然,山东的创新并非出于奇思妙想,而是结合山东地方实际,融合山东文化特色进行的创新。比如,刚才提到的图书馆“总分馆制”,目的就是提高服务效率,让不同节点上的服务水平都一致,往高里说,就是实行城乡公共文化的一体化,这都是一些创造性的做法。
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实施意见》出台后,相关专业人士都在研究探讨文件的意见和价值。其实广大群众也非常关心,出台这个文件后,能获得什么样的实惠?
群众想问的,恰恰也是政府想要回答的。群众想要的文化实惠,也是政府通过《实施意见》追求的目标。因为公共文化服务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老百姓的文化权益,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所以如果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那么《实施意见》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山东公布《实施意见》,明确表述了目前这个阶段,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上,山东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哪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种类以及数量和水平。
尤其是跟《实施意见》配套,山东同时公布了一个《实施标准》。有了这个《实施标准》,老百姓享有哪些文化权益,政府如何保障去实现这些文化权益,都条目清晰地罗列出来。比如说我们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凡是有文献收藏的地方,要免费向老百姓提供基本文献的借阅。再比如,山东省内的公共图书馆,它基本的藏书链到什么程度,每年应该购买多少图书,在什么地方应该设置公共阅报栏,这些内容在标准中都有明确规定。
标准都会动态调整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水平,是个相对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依据是什么?首先是老百姓的需求,其次是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所以要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也正因此,任何时期的保障标准、保障水平都是相对的。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山东省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都强调动态调整。
为什么需要动态调整呢?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水平要不断提高。现在通过这个标准,给老百姓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保障。山东的实施标准,一般来说高于全国的指导标准,因为山东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了,国内还有比山东经济发展更好的地方,它的标准可能比山东还要好。因此不论是国家的还是山东省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都是动态调整的过程。
另外,现在的《实施意见》规划的是2015年到2020年,之后肯定会作出新的规划。所以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作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