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山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省体育局局长张松林谈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定位
实现山东竞技体育创新可持续发展
(转自山东省政府网站)
山东省政府网:张局长您好,谈到竞技体育,奥运会自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今年恰逢奥运年,里约奥运即将开幕,这是我省体育健儿自1984年以来第9次征战奥运会。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山东队员备战奥运的总体情况。
张松林:好的。奥运年恰逢“十三五”的开局年,对我们山东体育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遵循新常态下“走在前列”和“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的新要求、新思路,我们在发展竞技体育中继续坚持“以奥运带全运”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备战奥运和备战全运的关系,扎实推进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备战工作。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对于备战参赛里约奥运会提出了明确要求,既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要充分把握好自身的基础和优势,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坚定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备战规律,提高训练质量,警惕和防止出现骄傲自满、消极懈怠的情绪,去争取备战参赛里约奥运会的更大胜利。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备战里约奥运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在国家奥运会集训队中,我省的金牌点数量居全国前列,已确定拿到奥运入场券的有13个大项30人33个小项,预计随着奥运选拔的深入,我省接下来还将有15-20人获得参赛资格。这样的话,单从参赛项次和运动员数量来看,我们这届有望好于以往各届奥运,也为我们实现“创造佳绩,为国争光”的奥运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奥运备战的成果来自于近年来我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提高。在去年年度世界大赛中,我省有16人次获得世界冠军;在年度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我省获得37枚金牌,居全国第一位。同时,遵循竞技人才6-8年的成长规律,我省已经基本完成了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队伍组建工作,也为参赛2020年东京奥运会储备了后备人才。这些都为我们的奥运战略提供了有力保证。
山东省政府网:山东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得首枚金牌,到2012年伦敦奥运一举夺得7金,可以说每届奥运都有新突破。您刚才也说了本届奥运我省运动员参赛人数和项次有望好于往届,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成绩还会有新的突破?
张松林:奥运匹克的格言就是:更快、更高、更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问题。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现中华儿女卓越的运动技能,在奥运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山东在几代体育人不懈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对备战参赛里约奥运明确了目标,这届奥运力争更进一步。
从目前已经获得参赛资格的队员和项目来看,已经充分体现了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规律性。射击项目中的杜丽、魏宁均是四战奥运,乒乓球的李晓霞也是第三次参加奥运,经验丰富,实力不减;此外,我们在帆船、皮划艇等项目上,也有参加过奥运的选手,正值当打之年;而在射箭、击剑、拳击、摔跤、柔道等项目上有冲击力的年轻选手纷纷入选,我认为,这些年轻选手的入围,就是一种突破。从项目分布情况来看,本届奥运我省选手参赛的项目有了明显的拓展,拳击、击剑,三大球中的女排、女足等,以前都是我省弱势项目,多届奥运无人入围甚至此前从未参加过奥运,本届奥运能够脱颖而出,说明我们近年来致力于“把优势项目做尖、把潜优项目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体育强项”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
入选奥运会的运动员目前在国家队训练,我们在协助国家队保障运动员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国家队衔接,抓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做好输送选拔、训练攻关和联合培养工作,确保“多进人、多进项、尖兵必进”,扩大奥运冲金点,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作出山东体育应有的贡献。
山东省政府网:我省竞技体育近几个周期以来,不仅在奥运会上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在近两届全运会上,也在奖牌榜上稳居首位,请问山东竞技体育是如何保持如此稳定成绩的?
张松林:山东竞技体育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认为,这首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全省各界对于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这是山东体育不断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建设体育强省的可靠保证。就我们自身而言,成绩的取得是山东几代体育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山东体育不断总结、继承、创新、发展的结果。在具体工作上,最主要的是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狠抓科学训练的结果。
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我们坚持遵循6--8年的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省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7个,省级后备人才基地130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77所。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基层体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引导县级体校向“体教结合”方向发展,并着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了运动员文化考试相关制度,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措施保证了我们深厚的后备人才梯队,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训练“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训科医管”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建设和完善。训练方面,着重抓了教练员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突出了教练员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并在2010年6月成立国内首家教练员学院,到目前已经培训三期,253名受训人员中,多数都走上省市等不同的教练员岗位,使我省教练员的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科医方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室一站一角”到现在的集约化管理,体育科技工作不断推进。我们大力实施“科技进场馆工程”,并在科研中心和康复中心打造了十个重点实验室,体育科技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科学训练已经成为常态化。目前我们绝大部分队伍的训练都有一个复合型教练员团队作支撑,并对重点项目重点队员进行重点保障。另外,经过多年的规范发展,我们在管理和比赛等方面也都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程序化方案,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改进、创新。
可以说,以上这些都是我省竞技体育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省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山东省政府网:您在前面提到“走在前列”和“办人民满意的体育”,能具体谈谈在竞技体育方面,我省是如何践行这个新要求和新思路的吗?
张松林:“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推动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实现体育全面均衡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际上,早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已经开始着手探索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
一是探索运动队办队新模式。与我们“举国体制”搞竞技体育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竞技体育走的是社会化、职业化的路子,参加国际赛事是从体育协会、职业俱乐部和学校中选拔运动员。我们也要积极学习借鉴这种做法,探索现有模式与社会化、职业化并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新路子。在这方面,省体育局已经在足球、篮球、棒球、马术等项目进行了一些尝试。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体育项目交给社会承办,成熟一个,推出一个。鼓励所有运动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激发竞技体育的发展活力。同时鼓励各地市参照省里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办运动队的新路子。
二是探索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过去,我们的竞技体育人才主要是通过体校这一渠道培养和选拨出来的。但随着形势变化,县级体校普遍遭遇“招生难、出路窄”的发展危机。这表明单纯依靠传统体校选拔人才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省里正在着手改革体校办学模式,总的考虑是,将所有体校改革为“教体结合”的学校,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学,体育部门负责竞技训练;传统体校可以融入普通学校,普通学校也可以加挂体校牌子。普通学校与体校融合发展,不但可以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而且能够将选材范围由原来市县体校3万名学生扩展到全省普通学校的几百万名学生。同时,还有利于活跃学校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这方面,青岛崇鼎足球俱乐部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大力推进校园足球,使教体矛盾从“水火不容”到“两相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泰安市岱岳区、淄博市高青县等地方也在教体结合方面先行一步,为基层体校发展提供了样板。
三是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孩子都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也事关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去年,国务院曾专门来我省开展督导。今年,省体育部门将与教育部门联合,对全省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山东省政府网:2015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这会不会影响我们备战“两运”的积极性?
张松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目的是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协调。但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属性没有改变,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地位也不可能被弱化。今后,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也就是要符合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当前,国家和我省的体育工作,都呈现出竞技体育超前发展、全民健身相对滞后、体育产业刚刚起步的发展格局。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过度重视“金牌”的指导思想是重要因素。以前,体育工作高度重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功能,忽视和弱化了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的民生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健康幸福需求日益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转变。这是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是体育工作本质的体现。过去,体育工作把竞技体育作为重中之重;新时期,体育工作要把协调发展列为首要任务,在继续巩固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着力强化弱项、补齐短板,服务民生、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同时我们也相信,体育总局既然破除了旧的竞技体育评价机制,一定会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新评价体系。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从我们山东来讲,突出的特征是,体育事业已经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走在前列”已经成为我们的新常态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两大特征,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的要求,科学认识和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在新常态下保持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具有展示体育魅力、弘扬体育精神的重大功能,对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所以在竞技体育层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我省竞技体育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层级管理、业余训练、梯队建设、科技保障、竞赛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我们要做好总结继承和创新发展,不断加强理论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