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24.03.2015  11:29

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文化欲求新生,那些仁人志士、文化先驱,曾主张“西体中用”,甚至“全盘西化”,别求新声于异邦,这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革命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但进入本世纪以来,也越来越被证明引进和西化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尤其市场化以来,许多西方观念在中国市场经济中水土不服。到今天,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已遭遇一些困难,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文化发挥疗救社会的价值和作用。

正是为了发挥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其中,我们需要看到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必须接续传统,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近年来,中国文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方向多有迷惘,不同观念和主张不断交锋,持续论战。“断裂”论指责“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毁坏,欲复兴儒学以复归传统;而“西化”论又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儒学正是中国现代文化不可缺的开端。其实,真正的传统文化,当然并非只有儒学一家。新文化运动斩断了独尊一家的专制传统,所以才有后来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如今,在新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语境下,需要大力复兴传统文化。这样的复兴,必溯百家之源,也就是要对于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承,从而接续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借诸子百家之全体智慧,重振华夏文化繁荣强盛之雄风!而我们民族真正的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于文化源头的全面对接之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艺完全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的伟大历史使命。当年,李大钊中《晨钟之使命》中有言:“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可见文艺在新文明诞生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和重要意义。

近百年前,鲁迅小说正是以其文艺作品的形式,发出封建文化“吃人”的呐喊。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学等文艺思潮的推动下,掀起中国文艺复兴的高潮。如今,中国的文化发展,是不是又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儒学与百家,到底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其实,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国家和人民的富强。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首先是由于发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大批文化瑰宝,从而激发了西方世界对于现代文明重新繁荣发达的向往,一场以复古为旗帜和目标的现代文化运动带来西方社会的全面革新和鼎盛。那么,对于我们的最传统的文化经典——诸子百家文化思想价值的重新解读和全面认定,是否也能发挥对中国新世纪文艺复兴的助力与推进作用?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和方向的实现,那么很显然我们极为需要文学艺术发挥先锋作用。

这里有必要特别讨论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与现代对接?这就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其核心精神是否一致。这个核心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到底有没有“人文精神”的内涵?其“人文精神”的真实意义又和现代的以及西方的人文精神有着怎样的异同?尤其是,这样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建设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样的问题,近年来学界存在巨大的分歧。笔者曾在《中国媒介批评学》一书中从五个方面考察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第一,“人最贵”,肯定人在世界上的主体的、主动的以及能动的地位,当然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构成。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表现“人”是天地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从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应当说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也就是在整个自然万物之中,人是处于一种能够掌管万物而作为世界主控者地位的。这样的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呼喊出的“人是世界之花,万物的灵长”应该是本质相通的。第二,在传统解读中,儒家文化似乎站在个人的对立面而崇尚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然而孔子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恰恰说明,孔子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是从个体的人开始的。个体的人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不单构成了社会本身,也构成了社会的诸种问题。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也必须倚赖人的问题的解决,必须关注人的复杂与多样而非将“人”视作一种生物意义上的抽象个体。如果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再加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这个社会,社会上的人都能“以修身为本”,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了。第三,人文精神强调“人”的精神,其实归根结底就集中在几个关键词,即:生命、自由、尊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天人合一”思想,内涵极其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以得更加圆满的自然生命。第四,强调“精神”,亦不否定和排斥物质。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但也并不否定、压制、贬斥对利的正当追求,而是强调义与利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统一。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第五,落到社会实践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承担和完成这样的使命,我们的文艺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作者:上海大学新闻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