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应顺势而为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党的十九大把质量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推动山东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由大到强、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
近日,省发改委组织了“发改论坛”,省宏观院专家就我省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主题讨论。
高质量发展已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方面来看,我省在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过去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地位更加突出。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
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发挥方面来看,2012年—2016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5%下降到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14.6%下降到10.4%。投资增速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双下降趋势,而消费增速温和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达到47.2%,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开始显现,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
从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来看,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创新能力提高最快的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在2012年以前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青岛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威海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全国第一,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和研发计划。
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
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突破相比,与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仍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够强,新业态发展不够快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省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从产业结构看,虽然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但两个70%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业占比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看,2015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从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看,我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国第6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广东、江苏、浙江都低。特别是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更是缺乏国家级的重大创新平台。
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总体上,我省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偏低。从生产性服务业来看,2015年,我省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科学技术服务等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合计达到6700多亿元,规模不足广东和江苏的2/3。从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来看,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我省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不及广东的1/4和江苏的1/2,其中发明专利的比例约为30%,远低于广东60%和江苏42%的水平,数量和层次都有明显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我省的短板,制约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加快提高。
我省很多企业习惯于停留在传统的、熟悉的领域中,新模式新业态培育速度较慢。我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由传统行业升级改造而来。如,新材料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为信发、魏桥、东岳化工、南山等企业,生物产业中规模较大的大部分为传统的医药制造业和化工企业。同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企业发展相对不足。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我省只有开创集团一家上榜,且仅列第58位;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百强,我省仅有海尔商城和韩都衣舍两家上榜,且排名分别仅为37和58位。
我省很多行业聚集度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紧密的高端产业集群。山东拥有济南机床二厂、海尔、海信、潍柴动力等大型制造企业,在大型数控机床的数字化设计、家电数字化生产、发动机生产线控制系统开发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但缺乏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基础部件配套商。
顺应新趋势,乘势而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孕育新突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加速深度融合,产业布局、分工协作、要素组合、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山东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把握好发展大趋势,才能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新一轮科技密集突破正在催生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革命,其突出特点是技术交叉与产业融合更加明显,如生物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产生了生物信息技术,认知科学与计算科学融合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等。
智能制造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各国都在立足优势,精准发力。我国应发挥制造大国优势,以“互联网+”为工具,深化“两化融合”,争取尽快进入制造强国行列,青岛海尔、上海海立、沈阳机床等是领头雁。
商业模式日益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数字化平台企业的强势崛起。随着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跨环节、跨行业、跨领域的链接更加紧密,商业模式创新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产业集群已被证明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圳依托其特区政策和宽松环境造就了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光启等一批成功的高科技先锋企业,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先锋小微企业,形成了开放多元的产业集群。杭州以阿里巴巴为龙头,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综合性电商平台和专业网站,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领头雁。
2016年被业界认为是VR元年,VR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VR技术的创新应用将由早期的军事、航天、飞机制造等领域,融合延伸到生产生活所有领域,将由“互联网+”时代深化到“VR+”时代,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升级。
军民融合的联动效应更加明显,我国已经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产业技术双向转移、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