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审计局探索大气污染防治跟踪审计纪实
碧空如洗,阳光灿烂,白云悠悠……美得让人陶醉的“泉城蓝”,是泉城济南的天空!从高处眺望,泉水荷柳、湖光山色的泉城济南钟灵毓秀,如一块美玉镶嵌在山岳大河之间,百里外巍峨的泰山层峦叠嶂、连绵不断,就像一幅气势恢宏的水墨画挂在天地之间。
济南变了,变得如此之美。这一切离不开这些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也同样离不开审计人的心血、责任与担当。
满城雾霾半城堵,环保格局同造铸
近年来,随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济南也感染了“雾霾”这种现代城市“流行病”。昔日的“一城山色半城湖”成了“满城雾霾半城堵”,“泉城蓝”成为市民内心的期盼和渴望。
民之所愿,政之所为。2014年11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同时开展“啄木鸟行动”,形成全民参与“防霾治霾、共治共享”的环保大格局,向全市发出了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动员令。
面对这场“战役”,济南市审计局没有充当“看客”,而是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局党组要求全局干部务必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有所作为,成立审计组连续三年对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一同做大气污染治理的“啄木鸟”,齐抓共管、精准施策,推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落地生根。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擂响了大气污染防治跟踪审计的战鼓。三年来,济南市审计局聚焦影响济南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及烧烤——治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出具审计报告3份,形成专题报告3篇,审计情况信息1篇,审计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更重要的是推动城乡建委、城管、环保等部门出台规章制度100项,有力地促进了济南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至2017年,济南“气质”均呈好转态势。市区良好以上天数分别为141天、164天、187天,逐年增加。重度及严重污染天数分别为32天、16天、10天,逐年减少。特别是2017年有6个月在74个环保重点城市中退出后十名,而2016年仅有2个月不在后十名。
“十大行动”齐发力,审计精准找病根
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审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各级审计机关都在摸索前进。此次在济南市开展的“十大行动”有十个牵头部门,三十多家单位参与,涉及环保、国土、建设、城管等多个行业领域。审计应该审什么,怎么审,成为摆在每个审计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面对困难,审计人员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治霾”如同治病,只有找准“病根”才能从根本上斩断病源阻止病的发展。为找准污染源,审计人员分别与环保、城管、交通等部门及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从环境监测机构提取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发现,扬尘、工业生产、机动车及餐饮油烟对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贡献最高,分别占27%、24%、18%、15%,于是审计决定将上述四大“罪魁祸首”的治理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内容。
建设工地施工忙,审计助力抑扬尘
这些年济南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开工项目逐年增加,一系列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相继展开。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道路拓宽等施工工地遍布市区,平均每年约有在建工程1000个,建筑面积达7890万平方米。部分施工工地存在防尘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扬尘污染,成为济南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为掌握实际情况,审计组连续三年都将扬尘治理作为必审的内容,每年都要实地调查近百个工地,进行拍照取证。审计报告对以下问题进行了重点反映:城乡结合部和新开发片区等重点区域防尘问题特别突出,因防尘措施不力,大风吹过或车辆经过后卷起大量扬尘,渣土堆场虽采取了覆盖、喷淋等措施,但受风速、洒水频次的影响较大,防尘抑尘效果不佳;监管手段滞后,缺少科技手段支持,不能及时掌握工地扬尘污染实时信息,工地动态监控执法较难,渣土车违法乱倒等。
根据审计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市城乡建委联合城管等部门重新修订完善了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措施,把建筑扬尘治理列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且对评出的示范工地、优良工地实施奖励。每年于春季扬尘期和冬季雾霾高发期组织两次集中督查行动,累计停工333个项目,查处扬尘污染案件489起,罚款596.92万,发放奖励资金883万元。
污染企业搬迁难,审计建议出新招
2016年3月15日,对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的企业职工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企业3亿元搬迁启动资金到位了。“这要感谢济南市审计局的干部,企业转型升级有盼头了!”企业负责人动情地说。原来,这是济南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拨付的第一笔企业搬迁启动资金。
2015年,济南市审计局在对济南市东部老工业区企业搬迁改造情况的审计中发现,济南市东部老工业区列入搬迁改造计划的90家企业搬迁进展缓慢,最早列入搬迁名单的6家企业无一家实现搬迁。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企业搬迁呢?为弄清原因,审计人员逐户对企业及发改委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济南市东部老工业区企业搬迁主要采用“以地置地”的办法,即通过原厂区土地变现筹集搬迁资金,但搬迁在前、补偿在后,企业无法将土地变现收益作为搬迁前期启动资金,制约了搬迁进程。
根据这一情况,审计局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审计建议:“尽快设立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专项资金, 资金来源为土地收储资金、搬迁企业土地出让净收益、平台融资等,待企业搬迁后,再从企业土地出让金中扣除。”
市政府采纳了审计报告的建议。2017年7月,拥有近2万名职工的济钢钢铁生产线已全面停产,进入搬迁改造阶段。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企业搬迁改造40家,超额完成了第一阶段38户企业搬迁改造的目标任务。
“黄标”淘汰遇瓶颈 审计建议见功效
审计人员在对全市黄标车淘汰报废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中,黄标车主及报废公司提到:“一辆黄标车报废公司回收后,财政按每吨400元给予补贴,一辆车提前报废仅仅得到约500元补贴,而自己拆解处置、甚至卖废铁所得收益也远远高于财政给予的补贴,谁还愿意将车辆交给报废公司!”
审计调查还发现,2014年济南市共淘汰黄标车40491辆,虽超额完成了黄标车淘汰指标任务,但经报废公司实际回收拆解的黄标车仅有11347辆,占实际淘汰数量的28%。剩余车辆因连续3个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或已达到强制报废期,由公安机关发布公告后强制注销登记。审计人员对这一数字非常吃惊,大量黄标车虽已淘汰,但报废公司实际回收率、拆解率极低,车辆实际还在车主手中,如车主违规驾驶,不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还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此外,审计调查还发现,济南市仍未成立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专职机构。由于缺少专业的管理机构,对于路面行驶的“黑烟车”仍依靠交警巡检或群众举报来进行查处。全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监督仍停留在“静态检测”的状态,即机动车年检前到环境检测机构对尾气检测一次。
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交管部门重新修订了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并成立了机动车污染防治监控中心,从体制上解决了该市缺少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专职机构的问题。
“串都”烧烤重污染,多管齐下成效显
上世纪80年代,烧烤在济南火了起来。烤串与扎啤、马札、小方桌一起成为街头一道别样的风景,济南因此得了个“串都”的称号。露天烧烤,占道经营,油烟四起,不仅严重污染空气,也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市民投诉的“重灾区”,也是餐饮整治的“老大难”。
审计发现,露天烧烤治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缺少烧烤行业规范标准,烧烤准入门槛低,部分烧烤企业未进行相关注册登记或许可,许多企业没有室内烧烤操作间。如,2015年济南市城区内共有烧烤企业1123家,其中: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仅有645家,有独立室内烧烤操作间的有599家,分别占比57%、53%。露天烧烤问题突出,致投诉量逐年上升。媒体多次曝光经一纬九路、回民小区烧烤污染、扰民的问题,但整改效果不佳。城管部门接到审计报告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对露天烧烤实行“零容忍”严管重罚、罚管并举,划定禁烧区、拆除违建烧烤、烧烤考核通报排名。在城管部门一系列组合拳下,曾经赫赫有名的饮虎池街、经一纬九、祝甸路等烧烤街成为历史,露天烧烤已成为过去时,全市烧烤店数量由最鼎盛时期的1900余家,减少到现在的1100余家。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聚焦环境资源开展审计是新时期赋予审计机关的新使命,济南审计也正以大气污染治理审计为抓手掀开绿色审计的新篇章!(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