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不能仅摘取“低垂的果子”
茌平县审计局 王洪军
国家审计历经30余年的发展,审计事业的长远规划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体系逐渐健全,审计方式和方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审计人员的思维相对稳定和固定,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审计类型的审计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审计类型下不同审计对象所审计查出的问题类别越来越大同小异,审计揭示的问题不具备相应深度和广度,甚至出具的报告相似度也越来越高,审计水平和质量鲜有提升,审计工作中“低垂的果子”几乎被摘取殆尽,审计事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因此,以高瞻远瞩和改革创新的审计理念解决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国家审计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已经进入深水区,进入了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的新常态,怎样突破固有藩篱,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新途径,成为了审计行业有识之士的责任担当。
当前审计工作的表面化现象没有根本改变,部分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质量堪忧
一、基层审计工作立意不高,未能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审计理念融入平时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理论,是在总结新中国审计事业30多年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指引审计工作发展方向、统领审计事业发展前景的宏观指导意义,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理论根基所在。我们的审计工作也应该在此基础上以实际行动促进提升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能力和作用。因此,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注重发挥国家审计独立于其他行业的专业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独立性强、对经济发展隐患预警作用显著、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效果突出的特点,出具层次高、结果可靠、成果运用充分的审计结论,以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纵观当前审计现状,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形成的审计结论,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满足于审计成果的表面化,不曾分析问题形成的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不会把存在的问题置于当时的客观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查找真正的原因所在,仅仅抓住问题的账面表现,而对其前期的形成原因、对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实际危害却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泛滥,屡审屡犯。而被审计对象为了掩藏真相,也乐见其成,反正没有被抓住问题的要害,没有被触及痛处,顺水推舟,见风使舵般将问题掩饰而过,也落得个配合审计的好态度,过后仍是该怎样就怎样,吃颗辣葱般敷衍了事。导致我们的审计工作走过场般完成了对单位的审计,留下的仅仅是浮云般的过往。
二、出具的审计结果相似程度高,没有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各自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问题的实质。
不同的单位和部门,搞的都是预算执行审计,最后审计结果中体现出来的无非是预算不细化、未经政府采购、未按规定取得原始凭证等相类似的问题,脱离不开固有的框架模式,都在一个笼子里装着,没有哪一个是根据单位本身的特点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审计结果进行提炼升华,以达到审以致用的目的。同样的预算不细化,为什么不细化?是部门的原因还是财政的原因?是不能够细化还是人为的不愿意细化?是基于现行财政核算体制的原因还是行政命令的原因?实施审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被审计对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分析,搞清楚这些原因是什么,然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视角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的原始凭证都应该是正规单据,但是,部分业务就是不能够取得正式单据,怎么办?比如单位有食堂,去菜市场买菜,都是白条,那么也要对其进行处理吗?我看大可不必,可以根据一段时期内支出的全部金额和其用餐人数进行比较,人均餐费在合理范围之内就可以了,验证其业务是真实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将其作为违规问题对待呢?因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审计长讲的六个有利于和五个凡是的原则实施我们的审计工作,不必拘泥于“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灵活施审,善于总结提炼,取得最好的审计成效,应该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三、目前的专业水准不足以匹配发现深层次问题和出具高质量的审计结果。
基层审计机关自身没有进人权,不是以岗定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审计行业门槛准入的标准上把关不严,不会按照审计机关对专业的需求予以安排人员,相比较于专业性极强的审计工作来讲,很不匹配。非专业人员从事一线审计工作的,造成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担任领导职务,领导审计组开展工作的,审计成果也得不到保障。再就是近年来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基层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很好的人员培训机制,一线审计人员长期得不到专业性的、高层次的培训,只能边工作、边摸索、边学习,往往在审计某个项目前,才开始突击学习和项目相关的知识,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临时抱佛脚,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没有熟练的技能,审计项目的质量怎能得到保障?第三,当前,国家治理手段呈现多样化,治理能力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国家审计的方向正在随国家治理的改变而调整转型,审计的内容大不同于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的重头戏,政策落实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职业化、监督全覆盖等内容纷至沓来,学习、理解这些内容的能力考验着每一名审计人员,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将会是更高的要求。在此现状下,审计人员怎样正确认识审计方向的转变,提升自己的执业水平和能力,正确把握审计内容,采取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出具高质量的审计结果,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第一要务。
多措并举加以应对,使审计工作触及问题实质,发挥真正作用
一、积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体制制度约束机制倒逼审计人员加强学习,提升审计能力。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进入什么时代,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人。同样,审计事业的前进和发展需要广大审计人员的共同推进。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就是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提升审计能力的途径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先天性的就是把牢进人关,吸收专业的、学习能力强的、情商高的优秀人才加入审计队伍,奠定提升审计能力的基础。再就是尽快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心无旁骛,以刻苦钻研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水平为乐趣,对审计理论、审计发展方向、审计技术方法、组织管理方式等涉及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共同讨论,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付诸于实践,以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建立审计职业化队伍管理体系,形成完备的规章制度约束机制,理顺审计人员的发展方向,以制度约束将审计人员聚拢到审计业务的学习上,将精力放在审计能力的提升上,无形中会减掉审计队伍许多陋习,会将周旋于是是非非的人事关系上的精力、将混迹于社会喝酒打牌的时间、将闲来无事乱议人非的不良嗜好等虚度的光阴用于正当的审计工作中。因此,通过审计职业化等制度建设,就是为审计队伍做了一个加减法,减去的是陋习和负能量,增加的是事业心和满满的正能量。
二、审计一个项目犹如中医把脉,循表及里,然后中西医结合,对症施治。
中医讲究整体认识,辩证施治。通过把脉,探查整个身体出现状况的部位,分析产生病因的源头,然后对症治疗,从源头上根除病灶。我们审计一个项目,也应该从整体上对项目进行把握,了解被审计对象的性质、职责、所处发展环境、行业背景等等,尽量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审计结果失真的可能性。现在进行的调查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一定要把调查工作做深做细,关注细节,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掌握整体情况,为实施精准审计奠定坚实基础。再就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找准病因,能够施治的,对症下方,从治理源头做起,纠正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纠偏扶正,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性质恶劣、腐蚀严重的毒瘤,就要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治疗方法,切除毒瘤,确保整个肌体安全健康。国家审计的作用简单讲就是揭示、解决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维护经济秩序,确保经济发展进程不受干扰。我们的职责决定了必须从大处着眼,关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行业性危害以及尚未显现的潜在的苗头性迹象,上医医未病,眼光具有前瞻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够做到统揽全局,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大格局。同时我们的工作又是务实的、具体的,是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例组成的,我们又必须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的工作是宏观和微观、全面和具体的结合,是一项综合程度非常高的经济监督工作。有必要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针对不同对象辩证施审,以求审计成果最大化。
三、以“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的精神定力做好审计工作。
最近看了人民论坛一篇叫做“做好‘减法’就是做‘加法’”的文章,文章提倡给专业的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安静的科研环境。引用了居里夫人在传记《我的信念》里的话:“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审计系统正在推进职业化建设,培养专家型审计人员,同样需要有一个安宁平静的环境,不为生活琐事困扰,不为外部环境打扰,以“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的心境偏安一隅,精心钻研审计业务,静静地做好本职工作,以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对于真心将审计工作作为终生事业追求的人来讲,将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政治定力、战略定力等观点,想要做好审计工作同样需要一份定力,是一种沉浸在审计事业中的“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的精神定力,是一份耐得清贫、守住气节的精神素养,是一种视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的修为境界。审计人员如果能够以此为毕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必将会获取更大的自身成就感,通过我们的工作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也必将能够大力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