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合作社尝试协会化管理

02.06.2015  11:53

  从2014年开始,郯城县富硒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兰举就已经没有那么忙碌了。作为一个拥有26000余亩土地的理事长,按理说他应该天天电话不停、业务不断,但是情况恰恰相反不说,合作社还办得依旧红火。

  发展过快

  带来管理难题

  郯城县富硒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位于郯城县归昌乡。“当初合作社成立时只流转了200亩土地,现在已经发展到2.6万亩了。”陈兰举介绍,合作社现有技术骨干10名,高级农艺师3名,管理人员7名,社员310户,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不到7年的时间,郯城县富硒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一个以生产富硒大米为主的小合作社,迅速发展到了包括葡萄、辣椒、大蒜、黄瓜、洋葱、甜瓜等10余个粮食蔬菜品种在内的大型合作社,其发展速度之快着实让人吃惊!

  “合作社发展初期也遇到了很多难题!”陈兰举介绍,2012年随着社员不断增多,大家伙儿的种植愿望开始不尽相同,合作社已经不能再号召社员种植单一品种了。再加上入股社员土地有大有小,零散不规整,怎么统筹种植成了大难题。

  “当时理事长召集我们一起开会,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有人就提出在合作社的范围内按照社员意愿‘分地、分品种’种植。”洋葱协会会长杨现金,回忆起当时开会的场景时说,随后,经过代表们举手表决,合作社社内成立协会,正式“分家”。

  合作社主外

  协会主内

  既然已经分家,当然要选出各个品种的负责人。西瓜种植能手柴学强就被愿意种西瓜的人推选为西瓜协会的会长,由他负责统一管理西瓜种植方面的问题。

  “虽说合作社看似分家,但还都叫一个名字,只不过合作社主外,协会主内。”柴学强介绍,主外就是合作社融资、产品销售等问题都有合作社理事长等人负责;主内是指合作社里的种植技术、肥料施用等问题交由协会会长负责,合作社不再一一指导。

  把合作社单一的水稻生产、销售、管理转变成全面的农作物种植、销售、管理,是本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去的。但这一模式不仅降低单一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市场风险,而且还有一个更好的作用,就是实现合作社和众多社员之间“点对点”的精准服务,统筹解决了地多分散等难题。“产品多、服务好、供应量少就可以提高市场价格,增加合作社社员的收入,让农民实现增收。”陈兰举说。

  由于采用这一管理做法,合作社生产的富硒大米、西瓜等农产品屡获省市级大奖,产品畅销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合作社也连续多年被山东食品文化研究会评为先进单位、优质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

  争取每村一个

  特色种植小组

  2014年,合作社已经发展了6个协会,带动归昌乡及周边近20个村规模化种植。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协会现有的基础上成立分支机构,争取每村都有一个特色种植小组,每个小组选举出一位小组长,合作社对全乡的小组长进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种植经验,把各村的特色种植小组长培训成优秀技术员,让他们近距离地带动本村百姓致富。”理事长陈兰举笑着说。

  合作社和内部协会这两架马车,它们就像社员的“娘家”和“后台”,帮助社员解决种前的品种选调、种植中的技术指导、收获后的销路问题,并提供各种实用信息和技术。

  “虽说不忙但却更累,多亏六个协会会长帮我分担了很多合作社内部的事情,让我有更多时间为合作社未来发展考虑,这不,合作社的高新富硒农产品种植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上马。”陈兰举说。(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