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聚焦农业信息化 统分结合再出发
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市,蔬菜面积超过80万亩,菜农达14万户。近年来,该市农业部门在网站发布、视频互动、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再出发”战略,构建了种子种苗、产地环境、安全监管、标准化生产、市场追溯、面源污染治理产业体系,农业信息化的升级有效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信息需求:种菜更省事、卖菜“优质优价”
“温室蔬菜生产对劳动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在寿光,平均一个农户有2—3个棚(种植面积3亩左右),夫妇俩每天花在管理大棚上的时间往往在10个小时以上。”寿光市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孙志刚分析,如果使用自动化的控制设备,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而农业物联网就提供了解决方案。
事实上,农民对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的信息技术确有兴趣。4月20日,在寿光“菜博会”现场,展示水肥一体化自动施肥机的耐特菲姆(广州)农业科技公司销售代表张正强告诉笔者,虽然价格不菲,但一台设备能同时管理上千亩地,大大节省人工和水肥。仅当天上午就有10多位农民来看演示、问价格。而草莓采摘机器人、工厂化育苗流水线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近几年“菜博会”上也深受农民青睐。
除关注生产效率之外,寿光蔬菜如何实现“优质优价”也是农民、农业企业关心的话题,农产品电子商务被给予厚望。寿光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徐文涛认为,寿光做农产品电商有不少优势:“农产品电商对商品的稀缺性要求很高,而寿光的农产品特别是种子种苗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有些经过特殊培育的品种还拥有专利证书,通过电商渠道不难卖出好价钱。”
“互联网+农业”实践:从散点向园区集聚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园区建设结合,利用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优势,示范甚至“孵化”新项目,是寿光推进“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尝试。
近年来,寿光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各镇街新建的高标准蔬菜园区推广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土壤肥料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在部分温室装备了物联网系统。
笔者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里看到,生长在基质上、一人多高的番茄行列整齐、果实累累。通过传感器自动监测温室内环境变化,根据作物生长情况,智能完成水循环、滴灌、二氧化碳补充、补光、通风降温等作业,10亩、1.7万株番茄只需3个工人就能管理。
“物联网系统硬件投入很高,农民承担不起,而且一个平台往往可以控制上千个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才能发挥效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农业物联网项目管理员丁瑞说,原来集团的物联网项目只限于两栋智能温室,2013年底开始对园区内160多个由农户管理的普通大棚也安装了物联网监测设备,尽管条件有限,他们也预留了智能控制端口。
不止物联网有园区示范,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在园区集聚。为了搭建供创业者聚集交流、自我成长的孵化平台,寿光建设了CED电子商务聚集区。就在今年的4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在此落地。
据“农村淘宝”寿光服务中心负责人毕祥明介绍,自4月10日试运行以来,仅一周时间就建了20个乡村服务站,每站免费配备一台电脑和电视。“尽管目前还主要是‘网货下乡’,但有利于农民体验、认识电子商务,通过‘买’来学习‘卖’。随着信息和物流的打通,后期就会着手做‘农产品进城’。”
为了吸引农民通过“农村淘宝”平台创业,寿光市在“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的3楼设立了“CED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免水费、电费、上网费。对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的商户,免费提供独立工作间。“阿里巴巴现在全国30多个县建了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寿光的配套是最好的。”毕祥明如此评价。
信息技术应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力
在寿光,“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一产业化模式正在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生命力。
为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2014年寿光中农立华生物科技公司与寿光桑家蔬菜合作社合作,在270多个蔬菜大棚开展了以二维码为手段的蔬菜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由中农立华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提供植保技术服务,统一品牌推广,统一食品安全监控追溯。
在桑家蔬菜合作社种植区,笔者所见的每个大棚门口都挂有一块“中农立华‘合作户’”牌子,印有二维码。笔者用手机扫描16号大棚的二维码,就出现了地块的详细信息。
“我们每天进棚干活,先得拿手机扫一下码,相当于报个到。”大棚的女主人桑雪梅说,2014年她家作为首批签约合作户,“中农立华”给发了一部手机,点开手机上的“种菜一点通”,扫一下码,大棚的信息就能上传到中农立华的系统。进入大棚后,从手机菜单里可选择对何种作物从事何种农事活动,比如给茄子施肥、浇水、打药等。所有涉及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农事活动都要扫描投入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没有二维码的,要拍照上传。
“那怎么保证你们能按照要求扫码,还只使用中农立华的投入品?”笔者问。“公司有奖励啊。”桑雪梅乐呵呵地说,公司每年会根据扫码上传农资的品种、数量给予种植户一定的返点奖励。去年,她就拿到了三四百块钱。由此,所有的生产信息经中农立华系统生成产品的二维码,在蔬菜上市时,在包装上贴对应大棚的二维码。消费者在购买后,手机扫描就可以了解这盒蔬菜所有的信息。
合作社负责人桑利滨介绍,合作社每年可生产1500多万公斤蔬菜,八成以上进入超市销售。(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