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领队,来自“铁军”——济南军区3位将军领队记事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梅世雄、张建齐、马永生)9月3日上午,56位将军领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树起中国将军的好样子。
在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上,有来自济南军区的3位少将。他们率领着来自著名的“铁军”第54集团军的2个方队,庄严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3位将军的阅兵梦想,与青年官兵一样执着,同时也与青年官兵一道,经历了数月的艰苦训练。但年过半百的他们,却流了更多的汗水,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夏俊友——“拿到阅兵场‘毕业证’最光荣”
已是晚上11点钟了,“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54集团军副军长夏俊友的房间依然灯火通明,床边的理疗仪正在“紧张”地运转。
“夏副军长白天坚持和队员们一起训练,晚上通过理疗来缓解疼痛,很辛苦。”7月底,面对记者采访,上士教练员梁智开始心疼起自己的“徒弟”来。
就在4个月前,夏俊友还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化班读书学习。当他接到参加阅兵命令后,当天就递交了请假报告,火速赶往阅兵训练场一线。夏俊友坦言:“放弃学业是一时的遗憾,如果不能出色完成阅兵任务,才是一辈子的遗憾。”
夏俊友常年在基层部队工作,繁重的训练任务为他留下了膝盖积液的伤病。站军姿、练踢腿,看似简单,对他来说却是不小的挑战。
“铁军面前无困难。”来自“铁军”部队的夏俊友,从来不讲“认输”两个字。在训练场上,他常常痛得汗珠直流,医生几次建议他停止训练,进行休整,他却丝毫不为所动。每天深夜仍在坚持理疗,为的是第二天能够正常参加训练。
“几十年习惯了的摆臂、走路姿势纠正起来也不容易。”梁智告诉记者。然而,夏俊友却有自己的“秘诀”:每次训练用平板电脑、DV把训练过程录制下来,休息时反复回放,发现问题,研究训练技巧。宿舍内摆上一面军容镜,一有空就对着镜子练踢腿、练敬礼,一练就是两个小时……
3个月的集中训练,夏俊友从未请过一次假,体重减轻了10多斤,顺利通过了将军领队结业考核。在他的带领下,方队训练成绩稳步提升,多次在上级组织的考核评比中取得优胜锦旗。
阅兵结束后,夏俊友多次观看自己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电视录像。“应该说还行吧,没有给‘铁军’丢脸。”他说。
刘卫星——“阅兵场上,我就是一名新兵”
阅兵已经结束几天了,“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济南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刘卫星一直处于激动之中。
“阅兵场上,我是一名‘新兵’,但我对自己的‘新兵’表现还是满意的。”56岁的刘卫星说。
满意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艰苦付出。
拥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的刘卫星是一名典型的专家型、学者型领导,是科研战线上的领军人物。在科研领域,他成果丰硕:首次系统提出“武器装备战场物流”理论,被誉为“战场物流第一人”;研究确立“军事物联网”新型军事工程技术体系,使我军装备指挥与保障方式向信息化转型迈出实质性一步;20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国际优秀奖……
阅兵场上的刘卫星并不像科研领域那样春风得意,由于参加阅兵训练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他拿出当年钻研科技难题的不服输精神。训练中,他和队员一样站立数小时纹丝不动;休息时,他自我加压开小灶;遇难题,他请缨挂帅搞攻关。
为了纠正痼癖动作,他用铁丝将手腕和胳膊牢牢固定,皮肤磨出血泡也全然不顾。高强度训练使他腰部和膝关节旧疾复发,军医建议休息几天,他却护腰一勒,护膝一裹,一次也不落下。
刘卫星盯着受阅官兵摆头角度不统一、眼神聚焦不准确等训练难题,结合实际制作辅助器材3种40余套,有效促进了方队阅兵训练水平提高。他将装备智能保障系统首次运用于阅兵装备,状态性能难监控、潜在故障难判断、抢救抢修难决策等难题迎刃而解。
刘法峰——“他是咱们心中的‘定盘星’”
身为政工领导,轮式装甲突击车方队领队、陆军第54集团军副政委刘法峰认为,树立政治工作威信,第一条就是模范带头、以上率下。
军姿训练,他挺立排头一动不动;上车训练,他爬高钻低不厌其烦;眼睫膜发炎,痛痒怕光,他戴上墨镜坚持训练。期间,家属心脏病发作,他无暇照顾,一心扑在训练场。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刘法峰说,将军入列就是一个兵。官兵说,这样的领导让人敬。
装备事上,刘法峰从不马虎。刘法峰组织开展“查训练不足、查矛盾问题、查安全隐患,找解决办法”活动,每次合练前,都亲自主持揭短会,组织连夜排查。为此,一级军士长赵宗刚没少加班。他却毫无怨言,这样的领导让人服。
不少官兵牺牲了家人团聚、放弃了探亲休假。刘法锋想方设法关心关爱:为6名推迟婚期的官兵举行了特殊婚礼,为19名排长协调推迟了论文答辩时间,为16名家庭困难官兵排忧解难……有人说,这样的领导暖人心。
当起了身先士卒的“领跑者”,树起了政工领导的好样子,刘法峰感染着官兵,也带动着官兵,阅兵训练更加刻苦,多次在考核中名列前茅。官兵们说,“他树立好形象、传递正能量,是咱们心中的‘定盘星’。”
原标题【 将军领队,来自“铁军”——济南军区3位将军领队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