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实施中小学错时上放学 放学堵有解了上学扎堆怎么破?

18.03.2017  06:08

  每到上学放学时间,相当一部分校园周边就成了拥堵“重灾区”。这种情况有望缓解了:济南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弹性上放学,各校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周边交通环境、学生家庭状况、家长职业及学生出行方式等情况,可自主确定弹性上放学时间。

  同区域学校可错开上放学时间

  所谓错时弹性上放学,是指“不同学校可实行不同的上放学时间,校内不同年级学生也可错开时间上放学”。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坚持“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年级之间、季节之间”的错时原则。也就是说,错时上放学不仅仅是指校内各个年级之间的错时,还可以是一个区域里几所邻近学校之间进行错时上放学。

  “以前学校的上放学时间均由市教育局统一规定,如果学校想变动上放学时间,需先报区教育部门教育科,再报市教育局基教处,批准后才能实行。”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王紘表示,全面实施错时弹性上放学后,教育部门将学校上放学具体时间安排权力下放给各学校,怎么错时弹性上放学由学校自己说了算。

  不过,各个学校制定上放学时间不能“任性”。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课时安排以及符合办学行为规范,这是学校在制定错时弹性上放学时,不能逾越的红线。

  家长时间冲突,学生也可早到晚走

  学生错时弹性上放学,家长接送孩子时间有冲突怎么办?市教育局提出,各学校需做到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有条件的学校将会放开自习室、体育场馆、图书馆,为“早到晚走”的学生提供学习、运动场所,同时老师会轮流值班看管“早到晚走”的学生。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生活需要,早上7点多就将学生送到学校,而下午放学了没法来接,学校老师依旧会陪着学生。”一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虽然此前学校没有弹性上放学制度,但班主任都会积极主动地帮着家长分担,甚至到了下班点家长没来,老师会带着学生回自己家吃饭。

  ●看个例

  有学校6个年级一天放3次学

  各学校都是如何实施错时上放学的?记者进行了调查。

  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由于北校区教学楼建设,3—6年级学生借住历城区实验初中校区上学。历城实验初中学生7:30早读,学校对面幼儿园孩子早8:00进园,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接送车辆较多,极易造成交通拥堵。为此历城区洪家楼三小3—6年级学生将进校时间调整为7:30—7:50,弹性错时上学有效避开其余两所学校上学时间,让一个区域内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送学生入校时间不扎堆。

  3月10日,济南外国语学校开元国际分校重新调整周五放学时间,学校6个年级分3个时段从下午1点到4点错时放学,缓解交通压力。此外,位于杆石桥拥堵地段的省实验中学本校区,实行错时上下学后,下午高一高二5:40放学、6:20净校,高三上晚自习,期间倡导不回家、不离校,并扩大学校餐厅,为学生提供就餐服务。

  ●看问题

  家长无错时上班咋解上学堵?

  “孩子的学校实行错时弹性上放学,家长什么时候能实行弹性错时上下班?”一名学生家长疑问,虽然家长可以提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也有看护让家长放心,但是自己和老公都在医院上班,老公7点半准时开始查房,自己在检验科7点要到岗,一般7点10分就把孩子送到学校。

  这位家长表示,很多家里都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学校错时上学,只要上班不错时,家长只能在上班前送孩子到校,学校周边的“上学堵”恐怕还是无法缓解。

  老师工作时间延长

  如何补偿?

  实行错时弹性上放学后,早到晚走的学生需要看护,是否会给老师带来更重的工作压力或新的问题?今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老师适当补助;二是和家长建立谈判机制,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弹性上放学后,不要把这段时间又变成上课时间,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这3点将成为全国探索弹性上放学的趋势。

  ●相关链接

  缓解校圈堵还有哪些招?

  一校一警

  为了缓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情况,交警部门将继续强力落实“校圈”周边交通安保措施。济南市市中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循进表示,交警部门正在落实“一校一警”,还将安排专门对口警力服务学校。

  拼车上学

  处在人流车流量较大的南上山街小学通过调研学生上放学出行方式,引导家长们拼车接送孩子上放学,经过一段时间推行,现在每天家长开车送孩子上放学较早前减少了80余辆次。

  定制公交

  济南三中将迁至南部领秀城片区、济南中学将在唐冶片区建立新校区、济南外国语学校在华山片区也将建立新的校区……学校外迁后,学校可使用定制公交或班车接送孩子回家或返校。例如,省实验中学先后定制开通了东校到洪家楼、到杆石桥,西校到领秀城等4条公交线路,最多时有20辆车运行、近千名学生乘坐。

作者:潘奕轩   网络编辑:曹乐平